金融危機,制造業如何度過?
金融危機是如何形成的?中國金融市場將會受到怎樣的沖擊?中國主要的應對措施是什么?對于以制造業為主的晉江企業,如何應對此次危機?11月28日,一場題為《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中國的應對策略》在晉江召開,本報記者專訪了演講者。
人物名片: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吳曉求
全球金融市場缺乏統一的標準
晉江經濟報:您能大概介紹下此次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嗎?
吳曉求:從市場危機到金融危機的形成期間有一個過程。此次金融危機最初的苗頭是2007年初,美國爆發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導致金融機構財務狀況惡化,從而引發了全面的市場危機,全球資本市場出現了大幅下跌。
市場危機轉變成金融危機時有兩個特征:拆借市場資金流量開始萎縮甚至停止;金融機構只收不貸,信貸市場逐步萎縮、成本顯著上升。這兩個特征意味著單個金融機構將因流動性嚴重不足而破產,當這兩個特征出現時,金融危機也就來臨了。今年9月份,雷曼兄弟宣告破產就是金融危機來臨的標志。
晉江經濟報:您能剖析下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么?
吳曉求:對于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有說是西方新自由主義過度倡導高度競爭,忽略了政府的監管;有說是高度的金融產品創新脫離了實際,造成金融體系內部的混亂;也有說是金融體系內部約束制度不規范,導致金融工作從業者為獲取個人最大利益而冒著過高的風險。
無論是哪種說法,歸根究底,都凸顯了一個問題,全球金融市場缺乏統一的標準。無論是監管標準、產品創新標準,還是產品風險評估,全球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系,此外,從業者的道德誠信和從業范圍也需要一定的評估和約束。
晉江經濟報:您如何看待中國的金融市場呢?此次危機對中國的金融市場將有何影響?
吳曉求:因為目前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的參與度都是很小的,所以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并沒有想象中大。也許三五年之后,中國的金融機構也像美國的一樣,極具產品創新能力,卻毫無約束,如果那時候金融危機到來,中國金融市場受的影響就會很大了。
所以,雖然是危機,但我們應該慶幸這次危機沒有推遲到來。而這次危機也給金融機構提了個醒,應該更加注重產品創新以及內部約束制度的規范。中國的金融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正朝著制度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許多政策還有待完善。特別是金融產品創新,中國金融機構在這方面還比較欠缺,要融入國際市場,中國金融機構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對沖政策
助推制造業升級
晉江經濟報: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政府出臺了諸多政策,您能解讀下這些政策的內涵嗎?
吳曉求:擴大內需來對沖出口需求下降是必然的應對策略選擇。政府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主要體現在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罕見的“雙率”下調幅度等措施。
擴大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政府4萬億重點投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以擴大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包括居民住宅消費品賒銷政策等,這是長期的,需要一段時間顯現。這些政策的效應將在2009年2季度顯現。
晉江經濟報:有種觀點認為,美國的金融危機到了中國變成了制造業危機,您認同嗎?
吳曉求:中國的實體經濟(制造業)是重要的,此次金融危機對出口導向型實體經濟為主的地區沖擊較大。歐美是我們的出口大國,其消費需求的下降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出口型企業。
有觀點認為政府的4萬億應該投向制造業,其實不然。由于國外需求下降,制造業的產能已經過剩,如果再投入,而需求沒拉動起來,是沒用的。國家在制定應對策略時,給予實體經濟雖然不是直接的投資,卻也有很大的支持,譬如雙率下調,就是為了促進金融機構的正常借貸,降低制造型企業的資金成本。
晉江經濟報:如何度過金融危機,您能給晉江等出口型實體經濟為主的地區一些建議嗎?
吳曉求:面對危機,最主要的是,政府和企業應該樹立信心,積極應對。其次,地方政府和企業要注重三個方面,調整出口方向;拉動本地內需;企業要壓縮成本,在管理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研發上努力。政府的政策將幫扶那些暫時缺乏資金但有競爭力的企業發展,相信,危機之后,中國制造業將能全面升級,經濟競爭力將得到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