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聚首泉州 策未來鞋業之路
金融海嘯下,中國鞋業發展何去何從?日前,在泉州鞋業商會成立十周年慶典上,一場備受業界關注的中國鞋業發展論壇同期召開。泉州知名的鞋業品牌領軍人物——丁水波、丁志忠、許景南以及臺灣制鞋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昭杰、康奈集團總裁鄭秀康、新百麗鞋業(深圳)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盛百椒等業界知名人士參與了這次論壇。
應對危機當前要練好內功
全球金融海嘯會影響全球經濟,影響全球消費,出口萎縮,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這樣的后果比人民幣升值、退稅率下降更嚴重。但作為泉州鞋業商會會長,丁水波卻感覺信心很足。“首先,國家強力拉動國內市場,4萬億擴大內需;其次,我們主要的運動鞋是日用消費品,平時都要穿,運動鞋服已經日漸生活化,市場空間更大;再者,泉州產品相對中檔,比起高端的NIKE、ADIDAS等,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弱”。
信心有了,制鞋企業當前該有哪些動作呢?安踏的丁志忠認為,經濟危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泉州鞋業最重要的是練好內功。“2001年,我們安踏制定了高速的發展戰略。遇到這次危機,我們調整了內部戰略,當前,主要還是抓好內部管理。企業不管大小,都要有核心競爭力,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調整好發展戰略。”
盛百椒認為,泉州企業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講虛榮,踏實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現在國內的一些企業有這樣的現象,企業做好了,企業家就明星化,比娛樂明星還娛樂明星,但泉州的企業家不會這樣。比如說我去參觀了安踏,發現它已經把性價比做到了極致。這就是泉州企業面對金融風暴最有力的武器,穿得最久最舒服的鞋,那是最便宜的鞋。更何況,本身制鞋業國際分工的大格局,還沒有發生變化,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被任何地區和國家替代,這點成立了,中國制鞋大國國際分工的角色沒有發生變化,只要大家都還要穿鞋的話,泉州鞋就一定有它的立足之本。”
泉臺合作往品牌和通路去走
當前的“大三通”環境,為泉臺產業對接提供了極大的機遇,同樣,不少業界人士認為,臺灣和泉州在制鞋很多方面都存在共通和互補的地方,為新環境下泉臺鞋業產業合作,共同打造國際品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七八年前我們就發現,對臺灣制造業威脅最大的,就是泉州。泉州制鞋業的產業鏈條相當完整和成熟,做鞋所需要的各種材料、配套生產廠家在泉州都能很快找到。這種空間上的集中無疑能夠降低外來投資者的生產成本。臺灣鞋企有多年為世界品牌作OEM(定牌生產合作,俗稱“代工”)的經驗,在產品銷售渠道形成了完善可靠的國際網絡,臺灣企業在營銷世界品牌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同時,在企業管理上臺灣也積累了很多先進模式。因此,泉臺鞋業產業存在很多合作的空間。”
但林昭杰同時也認為,世界的大品牌,他們的制造都在中國內地。中國內地已經具備制造世界品牌的基礎,但不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制造方面,而往品牌和通路去走。按照目前泉州鞋業龍頭企業的運作情況,他們可以先把制造業交給專門的加工制造工廠做。臺灣企業則可以利用這一機會,拿出營銷世界品牌的經驗,和已經掌握的國際銷售渠道,配合泉州企業多年來打造的品牌,在未來10年里將泉州鞋業品牌推向世界。“中國是個具有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這樣的市場,比美國和歐洲的市場加起來還大。未來消費市場轉移,3~10年內,肯定是以中國為主”。
產業升級學學臺灣同業公會
產業升級,對于國內的制鞋產業來說,提了很多年,但在危機面前,升級顯得更加迫切,也孕育著更多希望。康奈集團的鄭秀康把企業的經驗帶到了泉州,那就是善于“整合全球優勢資源”。“20年來,中國鞋成長很多。2006年底,在國家商務部和莫斯科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勇敢地走了出去,花20億元在莫斯科投建了工業園區,兩年運作下來,目前已有17個中國企業進駐,把中國產地的半加工延伸到國外去,市場也擴展到國際。”
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產業升級的成本往往不堪重負。臺灣制鞋業,也帶來了他們的經驗。林昭杰說:“臺灣制鞋同業公會成立了技術中心,由制鞋工會和經濟部共同出經費,建立研發中心,皮革業等原料的研發中心都集中在這邊,中小企業只要負擔20%的經費,其他都有政府負責,聘請很多專業人員來進行技術開發。這樣對中小企業幫助很大,專利屬于企業。”
而針對目前產業向東南亞其他制鞋大國轉移的動向,與會的嘉賓仍然堅持中國的制鞋大國地位不可動搖。“我們走過東南亞國家進行競爭力比較。從投資角度評估,他們并沒有占到便宜,沒有完整的生產鏈,比如說孟加拉國,他們的人工每個月28美元,而中國是200美元,但只有廉價的勞工,其他產業鏈全部沒有,同時,物流來回費用相當高,交貨期要延長一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