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臺灣鞋企深度“握手”十年打造國際品牌
金融海嘯襲來,泉臺鞋企聯手抵御風險,尋找升級機遇。“泉州的鞋業知名品牌,結合臺灣企業營銷世界品牌的經驗,未來10年在泉州一定可以打造出國際品牌。”臺灣制鞋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昭杰對泉臺合作的前景充滿信心。泉臺鞋企下一步如何加深合作,兩地鞋業商會和同業公會都有所展望。
東岸西岸聯手防御
主持人:臺灣鞋企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何?
林昭杰:如果要說這幾年臺灣的制鞋業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看看大陸制鞋業今天的發展情況就知道了。目前,臺灣制鞋業幾乎97%都在大陸投資辦廠。從最初的鞋材、成品鞋,到最先進的鞋機設備,都轉移到大陸,在大陸生根發芽。幾年來,大陸順利地承接了臺灣的制鞋產業,但在提升產品附加值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突破。
泉州的制鞋業不少是從臺灣轉移或承襲過來的,而臺灣很多制鞋業的跨國投資經驗、生產管理經驗、研發經驗,很值得泉州鞋企借鑒。一定的資本運作加上先進的科研突破,相信在未來的十幾年內,泉州會產生一批真正的世界名牌。和臺灣有所不同的是,正因為祖國大陸有著廣闊的國內市場,十幾億的消費群體勢必能幫助這些品牌很好地成長起來。
主持人:兩位如何看未來10年鞋業的發展方向?
林昭杰:泉州制鞋業的產業鏈條相當完整和成熟,做鞋所需要的各種材料、配套生產廠家在泉州都能很快找到。這種空間上的集中無疑能夠降低外來投資者的生產成本。
我們同業公會也曾組織到印度、越南和一些東南亞國家考察,那里雖然有較為低廉的勞動力,但缺乏最重要的原料來源和完整的產業鏈,我們預計如果臺商到那里發展,最多只有20年左右的發展空間,因此臺灣投資者不可能選擇到一個行業基礎薄弱或者一片空白的地方去孤軍奮戰。
丁水波: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增長、勞動力成本攀升、貿易摩擦……這些都將挑戰我們企業的實力,也是今后發展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而我的建議是,泉州的企業家,不妨將之看做是二次創業的機會,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等。泉州有著很多優秀的區域品牌,如果能和臺灣的制鞋業進行更廣泛深入的合作,雙方的受益將是全方位的。
你有技術我有品牌
主持人:泉臺制鞋業目前的優勢分別在哪里?
林昭杰:臺灣鞋企有多年為世界品牌作OEM(定牌生產合作,俗稱“代工”)的經驗,在產品銷售渠道形成了完善可靠的國際網絡,臺灣企業在營銷世界品牌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同時,在企業管理上我們也積累了很多先進模式。
在技術方面,臺灣制鞋企業有一些比較完善的技術研發和共享平臺。拿制鞋技術研發中心來說,該科研所建設了世界各種人群的腳形數據庫,為制鞋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技術平臺;有研究鞋楦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也是具有公共性的鞋業技術平臺,還研究鞋的黏結劑。
從前技術研發的經費要占用企業大量的資金,現在把研發交給技術平臺,企業只需交付20%的科研費用,就可以獲得項目成果的專利權。這些技術基礎平臺和關鍵技術支持了臺灣制鞋業成為優勢產業。
丁水波:泉州制鞋業可以歸結為三大特色五項經驗。三大特色就是在企業戰略上,以運動為理念,打造知名品牌,形成了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
五項經驗是,泉州鞋業在早期就有意識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多骨干企業創造出了自主品牌;在建設營銷網絡方面,品牌企業十分重視終端網絡的建設;再加上企業“愛拼敢贏”的創業精神,以及各級政府部門將鞋業作為泉州支柱產業,在各方面予以了很大支持。這些都是泉州制鞋業能發展到今天積累下的寶貴經驗。
決戰人才生死終端
主持人:下一步,泉臺鞋企合作的空間在什么方面?
丁水波:從前泉臺鞋企交流主要集中在技術設備方面。引進臺灣先進快速生產流水線,加強資源整合和流程再造。用機器替代員工,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解決了用工難問題。特步公司就曾經從臺灣引進了兩條流水線。
此外,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僅要引進設備,引進他們的技術、人才和管理同樣重要。臺灣企業有在制鞋業從業多年的高級人才,熟悉和掌握世界先進管理模式和技術,這些人才在本地及其他地方都很難招攬到,泉臺企業的合作,有利于泉州企業尋覓到更多的鞋業優秀人才。
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臺灣高新制鞋技術,引進高級人才和管理模式,這將是我們兩地商會未來合作的重中之重。
林昭杰:許多國際品牌的制造工廠在中國,這說明中國具有制造世界品質產品的能力。我認為現在泉州鞋業企業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開拓產品通路和打造國際品牌方面。
按照目前泉州鞋業龍頭企業的運作情況,他們可以先把制造業交給專門的加工制造工廠做。臺灣企業則可以利用這一機會,拿出營銷世界品牌的經驗,和已經掌握的國際銷售渠道,配合泉州企業多年來打造的品牌,在未來10年里將泉州鞋業品牌推向世界。
泉臺企業合作的目標,就是要逐步實現從中低價位產品向世界名牌轉變,提高售后服務;從研發創造向鋪設終端網絡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