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奮起,在危機中尋找商機

不少莞企在危機中尋找商機,或增資擴產,或加強內部管理,以迎接下一波的騰飛,為疲憊的市場注入“興奮劑”。
冬天已經來臨。此時的北國,白雪皚皚,身處南方的東莞,也遭遇了寒流。
來得更早的是全球經濟形勢嚴峻的冬天,這個冬天似乎更加漫長。在金融風暴陰影的籠罩下,危機四起,已經有不少企業倒下。經濟學家茅于軾說,這個經濟困局要持續兩年。央行副行長蘇寧稱,明年的經濟形勢將更加嚴峻。
不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危機面前,有人關門歇業,更有人見招拆招,在危機中尋找商機,或增資擴產,或加強內部管理,以迎接下一波的騰飛,為疲憊的市場注入“興奮劑”。
李毓全市長日前表示,截至今年10月,東莞今年有714家企業外遷或者關停,由于金融風暴的影響,今年的這個數字可能會高些,預計在900家上下。坊間傳言或許與官方數字不相符合,但不可忽視的一面是,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在小心謹慎而又游刃有余地應對著這次改革開放30年來最大的經濟困難。
莞企出招應對寒冬
“只要有人穿鞋子,這個產業就不會消失”
鴻運鞋材投近億建交易平臺
如果用“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古話形容當前企業的生存環境,也許再貼切不過了。金融危機、次貸危機、PPI走高、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不少企業的訂單減少,利潤下降。
對于危機,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何思模的看法是,危機不一定是壞事。比如把一只青蛙放在溫水里慢慢地煮,青蛙可能沒有反應,最后在慢慢沸騰的水中失去知覺;但如果把青蛙丟進一鍋滾燙的開水,它就會蹦出來,獲得生存的機會。當前的金融危機對企業來說,可能就是“一鍋開水”,讓企業驚醒、給企業壓力,促使企業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
何思模說,全球將面臨一輪大洗牌,企業要在危機中搶抓發展機遇。金融危機導致國外客戶需求減弱,外貿企業出口受阻,大量以外貿為主的出口型企業倒閉是必然的,而高新技術企業依靠自己的品牌,抓住當前原材料下降的制造優勢,企業利潤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目前國際同行受到了危機的沉重打擊,國內有些實力較弱的同行企業的競爭力也減弱,為易事特提供了新的空間,該公司預計總產值將比去年增加50%左右。
勤上光電似乎也是金融風暴的受益者。據該公司國際業務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由于一些同行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受危機影響而倒閉,使得這些企業的部分訂單轉而到了自己的手上,如該公司的圣誕產品訂單就比往年增長了兩三成。
在遭遇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外界普遍對東莞的傳統加工制造業持懷疑態度,制鞋業概莫能外。據介紹,東莞的制鞋業出口依賴度過高,又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歐美遭遇的金融風暴對鞋業出口影響較大。不過東莞鴻運鞋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運鞋材”)副總裁蔡建鑫依然充滿信心,他反問:“這樣一個產業難道會因為它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沒有前途了?只要有人穿鞋子,這個產業就不會消失。”
正是有了這樣的樂觀和自信,鴻運鞋材廣場二期項目才敢于今日正式營業。據介紹,鴻運鞋材廣場二期項目是厚街鎮2008年10大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近9500萬元,日前已完成90%的招商工作。
蔡建鑫認為,在危機中,很多中小企業已經達成共識,只有抱團取暖才能共克時艱。當前的狀況已顯而易見,“單兵作戰”無法應對遇到的一些困難,只有在同一個巨型的平臺上,各企業一起想辦法,一起提升鞋產業的優勢,才能最終扛過這個“寒冬”。“所以集團總部決定注資近億元,打造這樣一個面向全國甚至輻射面更廣的鞋材交易平臺,這便是危機中的‘機’。”
看好內需拉動汽車消費前景
日立扎根茶山擴大蓄電池生產
在許多企業為全球金融危機感到擔憂之時,扎根茶山發展的世界500強企業日立集團屬下日立蓄電池東莞有限公司卻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尤其對擴大內需政策帶動汽車消費的前景充滿樂觀,該企業表示將進一步增資擴產和加快產業升級,以抓住時下應對危機中蘊含的大好機遇。
據了解,2003年6月落戶茶山工業園的日立蓄電池(東莞)有限公司,計劃總投資超過3000萬美元,主要生產汽車蓄電池、高爾夫球電動車及動力電池系列,目前建有廠房面積9000平方米,其主打產品———電動車專用鋰離子電池廣受日本豐田汽車、日產汽車、GM汽車的歡迎。
日立蓄電池東莞公司負責人表示,雖然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影響,但是他們對中國經濟及東莞的發展充滿信心,尤其是對中國擴大內需帶動汽車消費的前景表示樂觀。接下來,該公司有意進一步增資擴產,或開發叉車用蓄電池等新項目,以抓住應對危機中蘊含的大好機遇。
招商首日50多商家簽下預訂租約
世紀服裝布料商貿城逆風揚帆
在危機中看到轉機,在轉機中看好前景,這是茶山世紀服裝布料商貿城的認識。基于這樣的判斷,該布料城日前開始招商,并在招商首日簽下50多個商家的預訂租約。
據介紹,茶山世紀服裝布料商貿城總占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一期建成占地約2.5萬平方米,首層商鋪約300間,主要經營服裝面料、服裝輔料和玩具輔料等。
世紀服裝布料商貿城營銷副總經理陳學東表示,布料城有信心在茶山做好珠三角東部13000多家服裝玩具企業的面輔料大生意。陳學東的理由是:其一,茶山及周邊地區的產業基礎雄厚,有800多家服裝企業,幾千家玩具廠,石龍是老牌的服裝名鎮;其二,石龍新火車站的開通將為市場提供便利的交通;其三,面對金融危機,政府從容應對,增加了企業的信心。
借助金融危機“東風”
易事特收購施耐德60%股權
何思模認為,金融危機是危機更是機遇,機大于危。正是借助金融危機的“東風”,易事特才有機會收購全球500強企業施耐德所持的易事特電力系統技術有限公司60%的股權。
施耐德電氣集團是一個具有強大實力的集團,過去10年間,這家公司僅在中國的銷售額就從4億歐元猛增至70億歐元。2006年3月30日,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500強企業施耐德電氣集團旗下的梅蘭日蘭不間斷電源系統有限公司MGE已正式達成戰略合作意向,簽訂合同共同投資中外合資企業易事特電力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公司品牌依然為“EAST”,公司地址設在松山湖基地,立志成為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電源生產、研發、銷售中心。
據介紹,雙方的合作期限為12年,注冊資本為3億元人民幣,其中,易事特出資1.2億元人民幣,占公司40%的股份,MGE出資1.8億元人民幣,占公司60%的股份。
APC-MGE全球總裁Mr.LaurentVernerey曾經表示,易事特綠色電源研發制造基地的投產將對中國乃至全球UPS電源行業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施耐德電氣集團將從技術、管理和人員培養等方面給予幫助與支持,使該基地成為統領全球的綠色電源研發、制造中心。
不過據何思模介紹,按照當初的協議,MGE將通過技術轉讓等形式為易事特提供技術支持,提升易事特的研發能力,但是合作兩年多來,MGE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并沒有達到當初約定的條件,已經違約。今年受金融風暴的影響,施耐德的股票大跌50%,趁此機會,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出資1732萬歐元,收購了MGE所持易事特電力系統技術有限公司60%的股份。
亞洲最大紙品廠落戶東莞
投資3000萬美元,分兩期建設
“我們看好東莞,絕對有信心在這里扎根發展。”亞洲規模最大的造紙廠正隆紙業總經理賴明俊表示,該公司已在東莞注資3000萬美元,項目建設分兩期進行,主要生產高檔紙板、紙箱及彩盒等,客戶主要為蘋果、索尼等世界知名品牌企業,此后將逐步開拓國內市場。
正隆集團成立已近50年,以造紙及瓦楞紙箱等相關紙制品的產銷為主,世界造紙排名100強,并于1971年在臺灣上市。集團公司在美、日、德、澳等地皆有投資設廠及分支機構,在國內已有東莞、上海、蘇州等8個工廠,投資總額逾17億美元。
業內人士對正隆加入東莞十分期待,認為這將在完善東莞產業鏈配套、增加稅收、增強地方工業實力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外經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不僅壯大了東莞的外資經濟實力,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也增強了全體外資企業扎根本土發展的信心。
賴明俊透露,早在2006年,正隆集團的高層就曾到東莞進行過投資考察,當年年底就決定建設大型工廠,“東莞是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的中心,在這里設廠我們會更貼近客戶服務。”賴明俊說,東莞具有上通廣佛、下達深圳的交通優勢,為吸納潛在客戶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選擇東莞不僅可以貼近市場,也可以方便地提供售后服務。
“在東莞投資這么大,是絕無僅有的。”據賴明俊介紹,此次在東莞投資建設的為正隆(廣東)紙業有限公司,投資總額為3000萬美元,公司總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約300畝),分兩期建設。第一期占地約81畝,建筑面積8.5萬平方米,已于今年4月開始試業投產。
業內知情者告訴記者,目前正隆集團將大陸各廠以中隆控股名義向香港聯交所申請上市已獲得批準,計劃于半年內上市。“隨著大陸業務不斷擴大,上市公司已有意將營運中心總部設立在扎根東莞的正隆(廣東)紙業,屆時將成為集團的旗艦企業。”這一說法也得到了賴明俊的默認。
賴明俊說,無論從面積還是產量上,厚街工業城的正隆紙業已經成為集團最大的紙品工廠,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紙品工廠。工廠完成兩期建設后,預計投產額將達到6000萬元/月,年生產高檔紙板2萬噸、紙箱及彩盒1萬余噸。
澤冠增資769萬美元
傳統塑膠“升級”光電產品
“由于總公司擴大生產的需要,轉戰內地尋求開拓。”據澤冠塑膠電子(東莞)有限公司總經理甘偉業介紹,該公司成立于2000年。2001年開始投資東莞厚街環岡村。目前,該公司總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擁有先進注塑機近400臺,機型由50噸至1600噸,旗下有員工3000人左右,投資額3億多港元。近年來又陸續增加投資近2000萬港幣投入到兩條萬級以下的無塵噴涂生產線,該生產線也已于去年建成并用于高端塑膠產品生產。
甘偉業說,一直發展到去年,公司發現傳統的塑膠產品市場已經趨近飽和,企業必須想辦法“突變”,也就是媒體上經常提及的“產業升級”。后來公司選擇做光電產品,是因為原先是在做光電產品上游部分,而這樣的轉型讓公司在技術和成本上都能夠具有一定的優勢。
光電生產部經理張楊貴說,雖然外面“寒風”陣陣,都說遭遇了經濟危機,但公司今年依然決定增資投入769萬美元,專門用于開發生產光電產品,包括TV、顯示器、數碼相框等。“如果是純粹生產液晶顯示器,這兩條生產線的年產量是300多萬臺。”據他透露,按照目前該公司的生產能力,就目前到手的訂單而言,已經能夠滿足其明年上半年的生產負荷,并且新產品已于本月開始進行了小規模投產。
其實在甘偉業看來,此舉未雨綢繆。“從去年底開始,我們就在生產研發上遇到了一些‘瓶頸’,便決定在保證傳統產品優勢的情況下,進軍光電產品生產領域。”張楊貴介紹說,今年七八月份,就新產品部分已經開始與客戶洽談訂單,目前光電部總共有技術人員50多人,流水線上的員工10多人。而談到光電車間的生產能力,該生產線10月份試產,本月已經開始小規模投產。
“鴻運模式”逆流而上
傳統產業越大越有輻射力
資料顯示,2007年9月,鴻運鞋材廣場一期項目投資不過1500萬元。“有很多人奇怪,怎么在年頭好的時候,我們投資少,現在趕上這種時期,又不惜血本。”蔡建鑫說。
逆市而上,不惜巨資發展傳統產業,鴻運的做法被業內人士稱為“鴻運模式”,不但被當地政府作為典型推廣,在民間也引起了廣泛議論。有行業人士表示,傳統產業植根性強,尤其是在本土成長壯大的企業,總會想方設法自我調整,這對于日后整個產業的發展意義非凡。
“鴻運的魅力在于,在這個鞋材廣場里,沒有你買不到的鞋,我們看中的是他的生長潛力,它必將成為東莞的鞋材采購中心、研發中心、信息中心和價格中心。”誠信皮業的文總經理說。
刁氏皮業專注皮革生產已十幾年,其負責人刁君安說:“鞋材廣場的一個特點就是你必須把它做大作強,才有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要知道,眼下全球的經濟危機實際上是市場洗牌的一個過程,能挺住并把握好機會,以后就會成為業內令人望其項背的企業。”
蔡建鑫說,不可否認,今年的形勢較之往年要嚴峻很多,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招商期用去了近半年的時間,這與一期項目招商時的情況相比要艱難得多,“盡管有種種不適,大部分商家還是被我們說服,最終決定入駐”。
厚街鎮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自厚街被東莞確定為產業轉型和升級的試點鎮以來,當地的制鞋和家具等傳統產業,如何向優勢產業發展,就成了一個全新的課題,“不過僅厚街就有制鞋企業近500家,年生產量達200萬雙的鞋廠有160多家,從業人員近10萬,年產量約6億雙,占世界鞋業產量的4%,這樣的一個規模,遇到‘寒冬’會被激發出很大的潛能。”
“當然,也有一些同行質疑我們,為什么要鋌而走險,在這個時候‘入市’。”蔡建鑫坦白地說,一期項目其實運作得已經比較成功了,而二期項目僅為商戶減免50%的租金就投入了1000多萬元。
刁君安認為,目前制鞋業所遇到的問題,主要是成本、產品質量和品牌三方面,“鴻運并非解決難題的靈丹妙藥,卻可以把主要幾百家原材料供應商集中起來,作為厚街鞋材最大的集散地,在一個平臺上把專業市場做大做強,實質上也是幫中小企業‘過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