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推波助瀾 產業結構弊病是內傷
在金融海嘯之下,珠三角地區到底倒閉了多少家企業?日前,廣東省經貿委公開發布最新調研結果:2008年1月——10月,全省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家。
種種情形表明,珠三角企業的倒閉及轉型都有著經得起分析的市場原因,發端于歐美的金融海嘯只是推波助瀾于后。當前的金融危機,不僅成了少數企業倒閉的“護身符”,而且,還被蓄謀已久的企業強行“綁架”,成了他們掩人耳目的“遮羞布”。
◇“倒”是陽謀?
“老板都指望政府善后”
陽光下,韋旭鞋廠寬達15米的鐵門深鎖。
突然,一輛黑色本田停在廠門口,車上下來的人,揚著手中的合同高喊:“我是供應商,來要800萬貨款的”,見怪不怪的保安一言不發,只朝貼在門外墻上由“韋旭鞋廠債權人委員會”出示的一份公告指了指。
這是11月15日中午在東莞長安鎮上演的一幕。
手機“關機”,往往是這類故事的先兆。10月31日,董事長莊佳穎的手機突然一夜不通。第二天——11月1日,是韋旭鞋廠發放工資的日子。中午2點,獲知消息的數百工人聚集到辦公樓,在人事部經理的帶領下,工人開始哄搶,直到3小時后才平息下來。
當日下午,長安鎮政府宣布該鎮最大臺資鞋廠倒閉猝死,并發出“最后通牒”,“如三天之內負責人不回廠善后,當地政府則接管工廠”。而事實上,面對群情激憤的3000多名工人,當地政府在當天下午就擬定了“先由政府墊付工資,咸西村負責廠區安全”的決議。
據長安鎮一名參與應急處理的張姓副科長告訴《長江商報》,當晚鎮政府增派了20多名會計連夜清算,第二天早晨增開了10多個窗口,一次性發放了800多萬元的工資。
張科長承認:“韋旭的倒閉,對當地是個沉重的打擊!”。
“貨款收不回,導致資金鏈斷裂,這應該是韋旭倒閉的重要原因”,熟悉鞋廠運作的東莞震浩鞋業副總馬學鋒斷言。
據介紹,和東莞地區所有企業一樣,韋旭鞋廠的海外訂單主要依靠貿易公司獲得,從工廠進原材料到生產出成品鞋,均由工廠自己墊付資金,等出貨后或對方收到成品后才拿到錢。因所有貨品必須走海運,時間一般在25天到45天,工廠拿到錢的時間明顯滯后。
“今年歐美爆發金融危機以后,韋旭鞋廠和所有工廠一樣,就覺得這個風險太大了”,馬學鋒分析認為,“對市場沒有信心,害怕被套進去,更害怕栽進去”。
事實上,經營了20年的韋旭鞋廠,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受困金融危機影響而倒閉。
長安鎮一名不愿具名的鎮委委員向記者披露:隨著連續幾筆貨款不能收回,生產資金和下游皮料等供應商的催款又一天緊似一天,重重壓力之下,韋旭負責人只得選擇逃避之后的倒閉來解決。
“這種關掉手機逃避的方式,現在非常普遍,老板都指望當地政府幫助其善后”。
合俊破產有跡可循
來自江西吉安的胡明貴,正百無聊賴地坐在門口曬太陽。
他的快餐店正對著合俊玩具廠的大門,曾經每天可賣到800至1000元,現在每天最多只賣兩個盒飯10元錢。
10月14日,地處東莞市樟木頭鎮的中國最大玩具企業——合俊玩具廠倒閉。東莞市樟木頭鎮副鎮長徐鴻飛公開表示,合俊崩盤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投資礦業失誤而導致資金鏈斷裂,金融危機只不過是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合俊中層向《長江商報》透露,早在今年初,合俊玩具廠之一的俊領玩具廠董事會副主席賴潮泰就曾在私下場合表示:“玩具廠的生意做得再好也沒有用,賺的錢不夠股票虧,合俊如果這次轉型失敗了就只有死路一條”。此刻,合俊管理層應已有走麥城之心。
除開投資轉型失敗之外,合俊倒閉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企業內部管理的無序。
據合俊公司一名知情者介紹,該員工所屬部門一共有10名員工,但卻有7名管理人員,真正做事的員工只有3個。而且,該部門并非合俊玩具廠的核心部門,只是一個普通的五金生產部門。樟木頭鎮合俊玩具廠善后小組改組負責人說:“2008年春節過后,合俊由于內憂外患,高管層非常松散,工廠的生產管理基本處于原始狀態,效益十分低下。”
合俊玩具廠因經營不善而采取惡意逃薪方式“倒閉”其實并非孤例。在東莞很多地區,有個普遍現象,每到發放工資的日子,就有很多企業借金融危機來襲的“勢頭”一倒。虎門鎮一位企業主接受記者采訪時袒露心跡說,我本來是很有錢的,現在行情不好,如果苦撐的話,已經賺到手的1000萬半年就會虧完,反正現在很多企業正在倒閉,我就借勢一倒,“這樣既可以保全自己,又不會背罵名”。
一位諳熟老板蓄意匿逃套路的人士告訴記者,當前很多企業負責人在幾個月前,就把錢不動聲色地打到國外賬戶上。面對供應商,他會約好60天結賬,然后在60天期限之前他做完所有訂單并拿到貨款,就開始消失。面對工人,他會事先放出風來,說經營困難,資金周轉不過來,先拖欠一個月到兩個月的工資,承諾到了第三個月一起補發,結果到了距離第三個月還有幾天時,老板和公司高管突然全部消失。
據東莞市勞動局披露,僅在9、10兩月,東莞欠薪企業關閉逃匿的多達117家,近2萬名員工受到影響。該局表示,對拖欠工資有逃匿傾向的企業,勞動部門將進行重點監控。
◇政策性倒閉
“產業升級”背景下的市場淘汰
“珠三角地區的企業開始難做,大約始于3年前。”
東莞震浩鞋業公司副總馬學鋒認為,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陸陸續續的,開始有企業因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招工難等原因叫苦喊難,隨后步入倒閉之列。
據企業主反映,人力資源工資成本的壓力,是很多企業倒閉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東莞最低工資是470元,2005年調到530元,2006年調到690元,2008年調到了770元。“連年‘跳級’,沒有給企業喘息的機會,而利潤卻是越來越薄”。而綠色壁壘引起成本增加,或成導火線引發新一輪企業遷移或倒閉。
“外界總習慣把這些工廠的倒閉與現在的經濟危機聯系起來,這是不符合實情的。”11月21日,廣東省經貿委一位岳姓處長接受《長江商報》電話采訪時表示。
在東莞市,當地稱這些企業的倒閉是因為“產業升級”政策之下的政策倒閉。制造業是“雁行企業”,永遠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遷移,曾經美國、日本都是這么過來的,如今珠三角遵循著同樣的規律。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劉煥泉分析指出,“更多企業是屬于政策性倒閉” 。“企業外遷”也是關閉因素中的一項。劉煥泉透露,如惠州市今年關閉的407家中小企業中,外遷到內地或越南等地的企業就占到了四分之一。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在已經公布出來的7148家企業中,真正因為這次金融危機而倒閉的企業只占一小部分。”東莞市政府政研室一名處長言之鑿鑿地向記者表示。
經濟學家隆國強指出,當前珠三角地區最應該考慮的不是原有企業減少的問題,而是新的企業如何補充進來的問題,“投資呈現倒退將影響珠三角的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