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鞋業“危”中尋“機”
繼國務院發布10項措施擴大內需后,省委、省政府近日出臺《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其中,“用好"兩個機遇"——災后恢復重建和擴大內需的機遇”被放在顯著位置。
用好“兩個機遇”,對既是重災區,又是作為我省外向型經濟最發達、最先感知金融風暴“寒意”的成德綿地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緊緊圍繞“兩個加快”,強化“三個全面推動”,成德綿打響一場大戰役——成都鞋業的“危機進行時”
“這兩周可以說是今年最累的兩周。”20日晚10點,中國女鞋之都產業運營中心主任彭軍幾乎是癱倒在成都雙楠一家咖啡廳里。連續兩周的調研、會議、撰寫報告讓他疲憊不堪,但更大的勞累來自他內心深處:面對全球制鞋業洗牌,成都鞋業如何挺過全球金融危機,并抓住危機帶來的機會,改寫制鞋業格局。
危機 成都鞋企面臨生存考驗
“制鞋業可以說最早感受到這場風暴。”彭軍說,盡管今年10月舉辦的中國女鞋之都國際采購節大獲成功,卻沒法完全走出世界經濟形勢惡化的陰影。
據了解,廣東鞋業出口量占全國的70%,今年上半年廣東出口鞋類產品16.3億雙,比去年同期下降15.8%,有鞋類產品出口實績的企業由去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現在的3924家;福建晉江90%的鞋企融資出現困難,80%依賴出口的企業進退維谷。
“成都鞋企也面臨嚴峻生存考驗。”彭軍說,由于國際市場變化導致成都鞋業訂單減少,全市412家規模以下鞋企出口訂單銳減50%,80%規模以下鞋企開工不足;由于崇州、金堂建設成本較高,約有200多家中小鞋企向其他區域轉移,11家正在搬遷的鞋企停工停建,176家簽訂投資協議的鞋企未動工建設……
面對金融風暴,占省內鞋業出口額95%的成都鞋業何去何從?
行動 區市聯動共同“救市”
成都制鞋業的危機不僅讓彭軍和鞋企老板們寢食難安,也讓武侯區政府和成都市相關部門火速行動起來,更引起了成都市決策層的高度關注。
11月3日,由成都市經委提交的《中小型鞋企反映融資困難難以生存等問題》呈放在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案頭。此前,成都市委副書記唐川平已多次召開專題會研究部署幫助產業發展的相關措施。
“請圍繞有融資愿望企業的融資和產業由"都"向"園"轉移的困難這兩個重點抓緊工作,力爭盡快見效。”在李春城作出批示后一周,武侯區相關領導帶隊再次到中國女鞋之都調研,聽取企業的聲音。
18日,成都市經委發出緊急通知,全面調查成都市工業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成都市經委副主任左正洪介紹,從目前情況來看,主要是對鞋業和高端食品影響最大。
11月20日下午,由彭軍等撰寫的《成都市“一都兩園”鞋業產業發展情況的匯報》交由武侯區區委書記劉守成修改,隨后呈交李春城。
成都鞋業有史以來最大一攬子“救市”措施將有望出臺。
機遇 成都有望改變鞋業格局
“危機是拆分成"危"和"機"。”在彭軍看來,危機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盡管廣東和溫州鞋企頻頻倒閉、轉型,但市場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同時,意大利等高端鞋企也面臨嚴峻生存危機,為降低市場成本,擁有西部最完善的鞋業配套、最充沛勞動力資源的成都將成為他們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如果成都鞋業能緊緊抓住機遇,將出現一次產業結構的大變革。
彭軍說,在《成都市“一都兩園”鞋業產業發展情況的匯報》中,拉動投資、拉動內需成了關鍵字:建議出臺政策促進企業從“都”向“園”轉移,為轉移企業投資建廠進行貼息貸款,減免轉移企業報建費用;鼓勵企業在轉移中進行技術改造;由武侯、崇州、金堂三地政府對上規模企業經營狀況進行調查評估,并負責向金融機構推薦企業,協調擔保公司降低門檻;由市上安排專項資金,啟動“成都造”女鞋進全國商場……
“我們即將啟動成都女鞋直銷的工業之旅活動。”彭軍在描繪成都鞋業“黎明前的黑暗”的時候,武侯區剛出爐的《直面金融風暴,我們在行動——中國女鞋之都2009年產業推進策略案》已散發著淡淡的油墨清香。
困境中尋機遇 德陽加強自主創新
“金融危機沖擊了電子產業的各個領域,公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21日,中江博益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昌貴憂心忡忡,由于來自上游企業的訂單銳減,公司已將員工削減一半以上,工作時間也由原來的6天減少為5天。
對不少德陽外向型企業,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寒潮”已不期而至。中江11家臺資企業均為外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涉及電子、機械、制鞋等行業,受困于高漲的成本和低附加值,利潤空間遭到嚴重擠壓。危機下,本地紡織、絲綢企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絲綢出口價格由30萬元/噸減少到16萬元/噸。“很多企業訂單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0%以上,產品庫存也延長到3-6個月。”中江縣經貿局副局長劉昌澤介紹。
“只有企業自主創新,節能增效,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危機中立于不敗之地。”德陽市經委在上月邀集企業,專門召開了應對國際金融風暴的專題研討,確定了針對擴大內需落實政策、調整工業規劃、為中小企業搭建融資服務平臺、為企業減負、協調生產要素等應對措施。
通過拓展市場、加速資金流轉、降耗增效、調整產品結構,仍有不少企業在危機下逆勢上揚。
中江金啟通印刷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高檔切紙機擁有11項國家專利。“雖然銷量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我還沒有感受到大的危機。7月份,我們的員工工資還上調了15%。”公司總經理陳和利介紹,在日前上海舉辦的全國印刷展覽會上,江蘇和浙江的商家對他的產品很感興趣,他已開始拓展廣東以外的市場。
德陽市商務局對外經濟合作科科長孟英認為,企業應抓住國家刺激內需的機會,走向一條“內外結合”的健康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