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對歐盟出口市場分析報告
中國鞋網11月23日訊 歐盟市場概況
歐盟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鞋類產品第二大進口市場。2006年,歐盟鞋類產品進口金額達到17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11.3%,比1999年增長了120.9%,其中成品鞋進口21.4億雙,進口金額達152億美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8.6%和10.3%。
就歐盟鞋類進口品種而言,皮鞋所占比重最大,2006年,進口數量為6.3億雙,進口金額為89.4億美元,占整個鞋類產品進口總額的52.5%;其次是塑膠鞋,進口量為8.6億雙,進口金額為34.9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20.5%;紡織面鞋6.3億雙,26.6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15.6%。
近幾年,歐盟成員國鞋類生產量和出口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而進口量呈現上升趨勢,由于歐盟產業機構的調整,歐盟鞋類市場越來越依賴進口。同時,歐盟對鞋類的消費量和人均消費量也呈逐年上漲的趨勢。
中國鞋業對歐盟出口概況
雖然自2006年開始,歐盟對中國鞋類產品征收16.5%的反傾銷稅,歐盟仍是中國鞋類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我國鞋類對歐盟出口7.92億雙,出口金額25.79億美元,單價3.25美元/雙;同比分別增長為7.43%、12.49%和4.71%。表2-8、2-9和圖2-5為2004年至2008年7月我國鞋類出口歐盟市場統計數據:
表2-8 2004-2007年中國鞋出口歐盟市場統計數據

表2-9 2008年1-7月中國鞋出口歐盟市場統計數據


圖2-5 2004-2007年中國鞋出口歐盟市場出口數量和出口額的比較
中國鞋類對歐出口的優勢及存在問題
優勢
與歐洲相比,中國鞋類產品的優勢在于中低檔市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1)生產成本優勢: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目前,制鞋材料、零配件、制鞋設備等已基本實現國產化,成本也相對較低;
(2)日益提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也是我國的優勢之一。近年來,我國引進、吸收了大量國外的技術、管理等先進經驗,提高了我國制鞋業的勞動生產率;
(3)中國制鞋產業的規模優勢。中國鞋業的專業化生產能力強、產業鏈完整、從業人員穩定且技術素質較高。以企業規模為例,中國的中等企業規模為1000-2000人,而意大利的平均企業人數僅為50人左右,分攤到每雙鞋的平均費用,中國企業相對意大利企業而言小很多。因此,對于需要大批量生產的中低檔鞋,中國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是歐盟企業無法比擬的;
(4)歐洲的產業結構轉移和調整,也為中國產品進入歐洲,填補外移的歐洲中低檔市場創造了機會。
存在的問題及障礙反傾銷稅問題
自20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歐盟采取了多種貿易保護措施限制我鞋類進口。1995年,歐盟開始對我部分鞋類產品采取進口數量限制;1997年10月,對我部分紡織面鞋征收49.2%的反傾銷稅;1998年2月,對我部分皮鞋、塑膠鞋進口限定最低價格。
根據入世議定書的有關規定,2001-2004年,歐盟對中國鞋類產品的配額,逐年按5%-15%的比率增長。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額。
自2004年下半年起,歐洲鞋業聯合會、意大利鞋業協會等行業組織就開始積極醞釀,要求歐委會對從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采取限制措施。
2006年4月7日,歐委會初裁決定對中國皮鞋征收4.8%-19.4%的漸進式臨時反傾銷稅。10月7日,歐委會公布終裁結果,一家中國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待遇并被給予9.7%的單獨稅率,其余中國企業的稅率為16.5%,征稅期限二年。
技術標準
(1)綠色環保標準
甲醛標準:含量少于75mg/g。
偶氮:具體資料數據參照歐盟公布的第2002/61/EC號指令。
五氯苯酚:皮革制品中該物質的限量為5mg/g,有些客戶為達到綠色環保標準要求更為嚴格,其含量只能低于0.5mg/g。
金屬:某些金屬在染料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濃度過高會對人體有危害。如鎳超標可以導致肺癌,六價鉻超標可破壞人體的血液,其含量須小于3mg/g,TeCP小于0.5mg/g。
(2)歐盟“生態標簽”體系
為了鼓勵在歐洲地區生產及消費“綠色產品”,歐盟于1992年推出了生態標簽體系,并于2000年通過了歐盟1980/2000號條例,制造商、貿易商均可為自己的商品申請生態標簽。生態標簽是一朵綠色小花圖樣,獲得生態標簽的產品被稱為“貼花產品”。
(3)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壁壘”是現代國際貿易中,進口國以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及動植物的健康與安全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技術標準,以達到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為目的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壁壘隱蔽性很強,且限制范圍很廣,包括了產品設計、生產、包裝、運輸、消費和廢棄回收等全過程,產品在任何環節上不符合要求,都可能被綠色壁壘拒之門外。因其具有極強的隱蔽性,綠色壁壘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
歐盟自2006年10月6日開始對來自我國的皮鞋征收為期兩年16.5%的反傾銷稅,今年5月又將征收范圍擴大到經澳門轉口的內地產皮鞋,致使近期我國鞋類產品對歐盟出口明顯放緩。而歐盟鞋類制造商已公開宣稱將向歐委會提請,把對中國皮鞋的反傾銷措施再延長3年,并同時提出期中復審和日落復審,要求進一步提高反傾銷關稅。
缺乏被市場認可的自有品牌
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鞋主要以貼牌加工為主,幾乎沒有被歐盟市場認可的自有品牌。世界鞋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如果我們繼續依賴數量擴張的方式增加貿易出口,將會導致更多的貿易摩擦,貿易環境將進一步惡化。自2006年10月開始,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國企業應加快自主品牌建設,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提高產品的整體競爭力,逐步擴大我自有品牌產品在歐盟市場的占有率。
發展歐盟市場的前景分析
歐盟進口的鞋類產品主要來自中國、越南、羅馬尼亞。據歐盟統計局統計,歐盟從上述三個國家進口金額均超過了10億美元,分別達到了68.0億美元、26.1億美元及18.0億美元。三個國家總計所占歐盟鞋類市場份額超過了一半以上,達到65.9%,其中中國又是歐盟鞋類市場的最大的供應國。
歐盟鞋類進口市場中,中國的塑膠鞋和紡織面鞋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64.2%和65.3%,居第一位;進口量最大的皮鞋,目前中國已超過越南,排名升至第一位。
中國鞋類產品在歐盟市場具有明顯優勢,但不是不可替代的。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將導致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因此,中國企業應不斷提高我國產品的競爭力,保住原有市場份額的同時,逐步擴大中高檔市場的占有率。
發展歐盟市場應對策略
加強鞋類出口預警和監控體系建設
充分發揮進出口商會等行業組織的作用,密切跟蹤歐盟鞋類進出口數據、價格變化情況、相關的貿易政策和技術標準以及國內產業和出口情況,并及時通報,以便企業根據市場變化情況調整經營策略。
提高產品競爭力,重樹“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目前,在與歐盟的合作中,制鞋產業鏈中優質原料、核心技術、研發設計以及市場營銷等增值較大的部分主要在歐盟,而我國的出口增長仍主要依賴數量擴張,整體利潤率低。因此,中國制鞋業應轉變貿易增長方式,逐步提高貿易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中國鞋的整體競爭力,重樹“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加強品牌建設
我國出口鞋類應盡快創立自有名牌,提升創新能力,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有實力的企業在創立品牌的同時,可考慮收購國外制鞋廠或品牌,通過品牌共享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體制,實現國內外優勢互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