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 中小鞋企如何化危機為契機
中國鞋網11月22日訊 一些業內專家也表示,目前眾多企業遭遇的危機,亦是整個產業整合的契機。
臺灣曾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最終通過產業整合實現了最低成本制造,創造出核心競爭力。即使在今天,臺灣鞋業以其品牌和技術優勢,仍在祖國大陸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繼續發展。
現在,不少企業在產品創新、管理提升等方面積極尋求突破,外部壓力正轉化為企業自我改造的內部動力。
提升產品附加值
中小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期望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宏觀經濟的影響使企業成本不斷增加,因此,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新產品研發設計成為提升企業利潤的重要方式。
出口轉內銷
今年出口型企業開始嘗試內銷市場,但起步并不順暢。國內市場營銷渠道的建立,市場的推廣,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剛進入內銷市場的企業,轉軌實在不容易。
中國運動人口以億為單位,但中國人每年平均只消費三雙鞋,運動鞋只有1.2雙,而美國每年運動鞋需求是七到八雙,僅是國內市場,制鞋企業可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
化整為零,提供產業配套服務
在晉江、溫州等地,不少制鞋企業已經放棄了整鞋的生產,而改為專門生產某一零部件。大量中小企業放棄整鞋而專攻一道工序,是產業分工細化的趨勢使然,將使一地的產業成本逐步降低,從而增強其地區競爭力。
少數龍頭企業擁有品牌和銷售渠道,大量中小企業圍繞它們配套生產,最大化地降低成本,在全球范圍內提供最有競爭力的運動鞋,這就是產業整合的結果。但這種產業整合只有依靠市場的力量,當大量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生存困境時,整合也就自然開始。
除此之外,出口型中小鞋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在出口商品前,中小企業應根據不同市場上不同的流通架道、環節和組織形式選擇適當的客戶,這些客戶作為中介量對出口商品的信譽有重要的影響。對于客戶的選擇應精益求精,不應將攤子鋪得過大,對其資信狀況、經營能力及其銷售機構都應做充分的了解,客戶一經選定后就要著力培養,保護他們的利益和威信,同他們建立起相對穩定的長期合作關系.讓他們專心為我們推銷出口商品
其此,在包裝、運輸、融資、質量管理等方面,中小企業要充什利用專門的外貿公司,由于企業自身內部的出口配套服務體系不健全,外貿公司成為聯絡中小企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橋梁。與此同時,可嘗試由若干家同類的中小企業聯合成立貿易公司,作為他們從事對外貿易的輔助機構。
第三,中小企業必須樹立重合同、守信譽的觀念。在國際營銷中遵守國際規范與慣例,在此基礎上,建立適合本企業的一系列配套的營銷戰略,諸如:
1、品牌戰略。生產“精、尖、特、優”產品,創立企業名牌,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2、質量戰略。從以量取勝的戰略轉到以質取勝的戰略上來,質量占市場,以質量得效益;
3、渠道戰略。中小企業要拓寬銷售渠道,尋求最佳的銷售渠道,采用多種方式擠占各種細化的市場,并從多渠道的營銷中掌握主動。
4、價格戰略。按照價值工程的原則,設計出價格性能最佳的各類價格,從而在保證質量和功能的前提下,取得價格競爭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