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過冬 “造血”勝于“輸血”
制鞋企業的“寒冬”真的來了。近日,全球最高規格的鞋業論壇——“世界鞋業發展論壇”在著名的廣東東莞厚街舉行,匯聚全球18個國家的鞋業商會首腦首次與中國加工貿易專家一起,探討中國乃至世界鞋企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如何順利“過冬”。
受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
成本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外向型企業的日子不好過,鞋企更是首當其沖。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統計顯示,東莞、惠州等地近1000家鞋廠及相關配套企業,或主動歇業或外遷;今年2月以來,溫州鞋業協會對371家制鞋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未開工企業32家,已關停52家,欠債外逃14家,占調查企業的34.1%;福建莆田地區有近百家企業倒閉。
在從未遭遇過這樣的“寒冬”里,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觀點被最多提及,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政策“輸血”成為眾多鞋企的期盼。逐漸從加工貿易出口形式,轉變為以一般貿易為主的出口形式,是鞋企實現升級的重要出路之一,但對于我國制鞋業中占據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它們大都不具備實現這種轉變的實力。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國內鞋業主產區政府正在加大政策“輸血”力度。在廣東,東莞市政府已明確將厚街作為鞋業產業升級試點鎮,并將“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引導和幫助東莞鞋業應對挑戰”。在福建,加大了鼓勵企業參加出口信用保險的補貼力度,保費補貼標準由過去的20%—25%,調整為40%—60%,并推出信保保單融資貼息政策,增強企業融資能力,使不少鞋企受益。
政策“輸血”助企業度難關固然重要,但企業的自我救助行為更不可缺少。等、靠、要,不能改變目前企業面臨的困境,只有認真分析企業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辦法,企業才有可能生存和發展。而加快體制創新和產品創新、節能挖潛降低生產成本、改變匯率結算方式、擺脫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等手段,不失為鞋企進行自救的最有效方式。事實上,這些手段已為不少鞋企所采納,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走出了這場危機。同時,還有一些企業抓住人民幣升值的機會,大批購進國外先進制鞋設備,不僅大大降低了更新換代成本,也為企業積蓄了新的能量。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鞋企要“過冬”,但不能“冬眠”。
- 上一篇:金融變局下的產業出路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