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性制度如何蛻變為軟性文化
在長期的咨詢實踐和實證研究中,我發現企業文化應該包含四個層次,就像洋蔥的層次結構一樣,從內而外依次是價值觀、行為規范、制度和形象。對此,也許有人心生困惑或不敢茍同:硬性的制度怎么能夠嵌入到作為軟性管理手段的企業文化之中呢?制度管理的升華和延伸才是文化管理,怎么可以將二者相提并論甚至混為一談呢?
管理不是割裂的,而是連續的。我們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再到文化管理,走的是人治——法制——法治——文化治這一路徑,稍微感性一點,我們可以認為前面每一階段是后面的基礎,沒有管理者意識的轉變和突破,法制(完善制度體系)就建立不起來,沒有法制何談法治?至于說文化治,它所要求的管理基礎更加深厚,文化管理說白了就是理念滲透和行為規范,這樣你會發現,一旦理念滲透不下去或行為規范體系不能成為自覺行為,制度的剛性就要發揮作用了。
每一種制度背后都有其立法精神,當價值觀與立法精神一致時,制度將會有力量;缺乏制度保障的價值觀是空洞的,缺乏價值觀支持的制度是乏力的。當價值觀與立法精神不一致時,如果制度得到強制執行,則制度背后的立法精神就會成為真實的價值觀,如果價值觀被組織成員堅定認知,則制度就會形同虛設。
制度管理好比劃圈,制度再完善,也就是圈再大,也永遠是圈外的比圈內的多,圈外的比圈內的大。所以說制度管人管死人,文化管人管靈魂,因為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說企業制度就無法約束領導如何與員工談話,拍桌子瞪也是說,和顏悅色也是說,求爺爺告奶奶也是說,但是行為規范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一句“平等待人”就可以解決問題。
但是,文化理念(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畢竟只是一種倡導,管理者時時面對的是文化背離,也就是與價值觀不一致的言與行。這時候,制度的剛性彌足珍貴。理念倡導和制度約束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兩手抓、抓兩手,重點抓、抓重點,反復抓、抓反復。
張瑞敏在剛掌管海爾的時候,如果天天喊追求卓越簡直就是跳梁小丑,他如何做呢?強化制度剛性,如“不準隨地大小便”。慢慢地,海爾人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真誠到永遠”成了海爾的文化象征,海爾的企業制度成了企業管理規范的一種象征,制度升華為文化,成為海爾人的文化自覺。
所以說,制度上升為文化其實是迫不得已,是在價值觀不能夠得到廣泛認同時的一種備用手段,難聽一點說就是“牽著不走打著走”——但它畢竟是客觀存在,存在即為合理。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上一篇:怎樣讓員工戴上“金手銬”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