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練好內功 應對困局
采訪奧康鞋業制造公司總經理樊曼如的時候,她剛好上生產車間去了,我們只好在辦公室等她,過了一小會兒,樊曼如就回來了,她一邊說“太熱了、太熱了”,一邊把空調打開調到26℃。記者問她就下去這么一會兒,為什么要關空調?她說:“公司有節能規定,當人離開辦公室的時候就要把空調關了,哪怕就是離開一小會兒。而且公司規定,空調最低只能開到26℃。”談到公司節能等一系列控制成本措施時,樊曼如打開了話匣子,她說:“今年以來,隨著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公司的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造成了公司盈利指標下降。”
節約
連鞋底刷膠都要推行標準化生產
樊曼如給記者算了一筆小賬,以黏合鞋底用的輔料PU膠為例,石油價格飛漲帶動化工原料跟漲,PU膠從年初的19元/公斤漲到了現在的21元/公斤,按照公司產量估算,光PU膠的漲價,公司每個季度就要多支出五六萬元,估計PU膠接下來可能還要漲價,而PU膠只是鞋子生產的原輔材料中很小的一部分。
樊曼如說不久前她對公司的運作成本進行過一番調查,得出結論為:今年以來整個鞋子的生產成本比去年要上漲近20%。如此測算,今年因為漲價因素,鞋業公司這邊的成本就要多支出成百上千萬元。
于是從今年2月份開始,鞋業公司成立了“成本處”這樣一個新設的機構,總結出等待浪費、搬運浪費、不良率浪費、加工浪費、動作浪費、庫存浪費、制造浪費等“七大浪費”。從解決這“七大浪費”入手,細化到生產原輔材料的每個貨品,并發動企業員工進行成本控制技巧的培訓,千方百計控制生產成本,降低不必要的損耗。
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每個工人的操作方法不同,由此帶來的原輔材料的耗損也不盡相同。比如黏合鞋底的PU膠刷膠,每個工人因刷膠方式不相同,每雙鞋損耗相差就有幾克膠,雖然算起來只有幾分錢。然而,就這么幾分錢,公司也十分“較真”,“成本處”組織員工反復測試,進行標準化操作,制定出每雙鞋刷的膠必需控制在20克~25克的標準量。如果工人操作超過這個標準,超出的用膠量就必須自己埋單。樊曼如說:“標準出臺后,刷膠用量從原先的每雙鞋30克,下降到現在的20克~25克左右,節省幅度超過20%。”她說雖然這么幾克膠省不了多少錢,但是像這樣的生產標準他們制定了不少,積少成多也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按照她的估算,經過標準化生產,一雙鞋平均可節省成本1%左右,一年下來可以省下300來萬元。
成果
今年利潤比去年同期遞增了5%
樊曼如說,在采購原材料方面,公司采取了一種叫“期貨采購”的新模式。如7月中旬,皮料廠家報價過來時,公司通過廠家及收集的多方信息預測,接下來皮料價格可能會上浮,因此提前多采購了5萬尺皮料進行儲備。果然,沒過一段時間就有四種皮料價格上漲,這次的提前采購和儲備,為公司一下就節省幾萬元成本。
樊曼如說,在這么一個經濟效益的“寒冬”季節,企業利潤微乎其微,公司要想盈利,不能沒有“成本控制意識”,企業員工要上下一心,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流程、原材料供應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來控制成本。有一次財務人員給她送來報表共四張紙,她就指出可以縮小報表的行距、字號,如今財務人員每次送過來的報表就只用兩張紙了。
采訪結束時,樊曼如給記者看了一份報表,今年以來,公司利潤盡管沒有如預期大幅度遞增,但通過一系列成本控制措施,還是比去年同期遞增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