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牌不是110米跨欄
原本應該是一場很正常的賽事退出,如今卻搞得一片烏煙瘴氣。都是商業惹的禍!
但躍然紙上的贊助商聲明讓我們分明看到商業規則背后的悲哀,一邊是商業背后的新聞發布會策劃,一邊是力挺劉翔的公眾呼聲,一邊是贊助商紛紛揚揚的挺翔聲明,一邊是添油加醋的商業炒作,真是不亦悅乎。
從照顧公眾情感角度,我們不能指責贊助商們的聲明,更不能由此就看扁品牌價值,但從贊助商吸引眼球的迫切性可以看出奧運營銷雙刃的本性、營銷的急功近利和撇清干擾的蹩腳公關技巧。《21世紀經濟報道》最近援引并分析了奧運營銷的得失,且不論這份報告是否權威,但從一個側面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企業對奧運營銷的理解與執行尚欠缺許多。如果贊助商們單純為了照顧品牌而聲明自己的立場值得理解,那么從中進行商業炒作就顯得不那么智慧。什么是商業?企業贊助體育明星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為什么選擇奧運營銷?明星代言為何漸失公信力?消費者的品牌消費理性為何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奧林匹克精神如果沾滿了銅臭,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沉默?事實上,人類商業文明的進程決定了沒有改變不了的人類活動,關鍵是什么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凈土?
正如鄭展威個人觀點所認為的,盡管多數企業的奧運營銷效果不盡如人意,眾多企業交付的學費顯得有些昂貴,但不論奧運營銷成功與否,對于長期以低成本為核心競爭力的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說,這還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開端——因為那些被消費者們長久記憶的奧運會贊助商品牌,同樣曾走過一條并不平坦的體育營銷之路。
我真正擔憂的是,贊助商們如何向企業的健康、持續交上階段性滿意的答卷。畢竟,做企業不是110米跨欄,做品牌亦然。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商業傍了體育抑或體育嫁了商業的雙面,而不是爭吵和辯論。停止吧,所謂的子丑寅卯,所謂的對與錯,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奧運更精彩的是我們平凡的生活和日復一日的日子,這才是我們真正所要的。
此時此刻,不解釋比解釋更加真實、公信并獲得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2008奧運營銷報告》“一家之言”:九成贊助商未賽先敗?
以下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雖然僅為一家之言,但中國品牌研究院8月1日發布的《2008奧運營銷報告》還是為奧運營銷的參與者們敲響了一記警鐘。該報告指出,截至7月21日,在62個北京奧運贊助商中,90%企業的奧運營銷未獲成功,奧運營銷的巨額投入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回報,唯有10%的企業取得了較好的營銷效果。該報告的結論是,唯有強生、伊利、可口可樂、VISA、聯想、百威、金龍魚這7家企業,最終有可能借助北京奧運會贊助商身份獲得巨大成功。
此項研究的依據是該研究院的品牌美譽度評估模型。這個評估模型建立于2005年,并且每年都會對外發布品牌美譽度調查報告,這次他們把這個模型運用到了企業的奧運營銷效果上。
品牌美譽度大考 7家企業過關
中國品牌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7月21日,按照奧運營銷的投入估算,90%以上北京奧運贊助商的品牌美譽度未能提升到應有的水平。在這項針對全國15個城市3000個消費者所作的調查中,強生、可口可樂和伊利成為最大的贏家,品牌美譽度的增幅超過60%,奧運營銷效果遠遠超過常規營銷手段。VISA、聯想、金龍魚、百威等企業的奧運營銷,也有出色的表現,品牌美譽度大幅度上升。
而長城葡萄酒、UPS、阿迪達斯、松下、通用電氣(GE)、麥當勞、中國移動、三星、皇朝家私、海爾、中國網通、亞都、中國銀行、青島啤酒等14家企業所取得的奧運營銷效果,僅僅略好于常規營銷手段。
思念食品、統一方便面、夢娜、歐米茄、奧康、華帝、士力架巧克力、燕京啤酒、立白、柯達、千喜鶴等11家企業的奧運營銷效果,只相當于常規效果。其余30家企業的效果,甚至遠不如常規營銷,多達25家企業的品牌美譽度增幅在5%以下。尤其是國航和恒源祥,品牌美譽度的增幅甚至為負值。
品牌美譽度是檢測企業營銷效果的一種工具。有國外的研究表明,品牌美譽度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將為企業拉動約0.32%的銷售量。
平時大家習慣引用的一個數據是,同等投入下,奧運營銷的效果要超過常規營銷的2-4倍,這也是眾多企業爭奪奧運贊助商資格的原因。但中國品牌研究所認為這種理論并不全面,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第一次系統化地建立贊助商體系以來,直至2004年雅典奧運會所累計的144家奧運會合作伙伴中,只有不到30%的企業是在奧運項目上盈利的。
對于這一點,中國品牌研究院在今年2月發布的《2007中外品牌美譽度調查報告》中,也指出了一個反例——沒有成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肯德基,其2007年品牌美譽度的升幅甚至是麥當勞的2倍。
如果以聯想為例,其每年的廣告預算高達10億元,這些費用即使不用在奧運營銷上,投入到其他的廣告營銷當中,也能幫助提高其品牌美譽度和銷售業績。根據中國品牌研究院提供的數據,在常規年份,聯想品牌美譽度的增幅約為20%。而借力北京奧運會展開營銷,聯想確實獲得了較好的回報,2007-2008年間品牌美譽度增幅達到54.79%,成為了少數的幾個成功者之一。
三星的崛起一直被業界普遍認為是全球奧運營銷的典范。30年前,三星只是一家給日本三洋公司做“產品代加工”的作坊式-全球品牌網-工廠,制造廉價的12英寸黑白電視機。然而從1988年贊助漢城奧運會開始,三星只用了20年時間,便從一家韓國品牌發展成為國際品牌。但是,中國品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三星此次在北京奧運會的營銷效果,并沒有人們預期當中的那樣出色,2007-2008年間其品牌美譽度增幅僅為36.15%。
謹防巨額投入拖累業績
中國品牌研究院對贊助商們敲響的另一記警鐘是,對于那些奧運營銷效果不理想的企業而言,其投入的大量營銷費用,很可能會拖累公司業績。數據顯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200多家獲得贊助權的企業,大約只有25%有所回報,大部分企業只獲得了很少的短期效益。
北京奧運會贊助商華帝公司在其上市公司財報中指出,公司2008年一季度銷售費用較上年同期增長2379.31萬元,增幅高達58.55%,而主要原因就是公司推進奧運品牌戰略營銷,相應增加了營業費用。但與此同時,其銷售收入增幅僅為31.25%,低于銷售費用增幅。
按照奧運營銷的運作規律,越是臨近奧運開幕,企業的營銷投入比例越大。然而,華帝在耗費了3000多萬元奧運營銷投入之后,2008年的投入大為削減。中國品牌研究院的監測顯示,進入2008年,起碼有超過20家奧運贊助商的營銷投入在下降之中,在奧運營銷沖刺階段,多數國內品牌疲態盡顯,已經沒有力氣跑好最后一棒。
鄭展威指出,包括奧運營銷在內的體育營銷必須長期堅持、長期投入,才能真正取得效果。比如可口可樂對北京奧運會的投入巨大。當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的同時,可口可樂同步推出了2008奧運紀念罐,隨后可口可樂著手簽約劉翔等奧運明星,進入2008年,更是憑借火炬接力贊助商的身份,在全國各地設立紅色激情體驗中心,進行營銷滲透。
聯想為獲得奧運TOP贊助商的身份就花去6500萬美元。從2007年起,聯想的一系列奧運營銷活動如火炬設計、火炬手選拔、輻射三四級城市的“奧運千縣行”,還有幫助簽約運動隊提高成績的“全球冠軍計劃”,同樣投入巨大。
聯想早期的奧運營銷是將明星與聯想產品掛鉤,2006年都靈冬奧會后,聯想開始將其品牌理念與奧運進行深度融合,自此奧運營銷漸入佳境。聯想在4年時間為此付出的代價接近20個億。
鄭展威認為,盡管多數企業的奧運營銷效果不盡如人意,眾多企業交付的學費顯得有些昂貴,但不論奧運營銷成功與否,對于長期以低成本為核心競爭力的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說,這還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開端——因為那些被消費者們長久記憶的奧運會贊助商品牌,同樣曾走過一條并不平坦的體育營銷之路。
- 上一篇:奧運營銷,我們忽略了什么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