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退賽事件折射體育營銷不是砸錢的活
在傳統觀念里,圍繞超級明星展開的體育營銷是個砸錢的活,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的代言費和數額更為巨大的媒體投放費,使得這種營銷模式如同賭博,押對了,收益巨大;押錯了,往往就成了打水漂。在過往的歷史中,這樣的案例可謂不勝枚舉。
然而,這次“劉翔退賽”事件及贊助商對該突發事件采取的不同應對,卻打破了固有的觀念:原來,體育營銷不僅僅是砸錢那么簡單。
作為超級明星,劉翔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成了各大品牌贊助商開展體育營銷的焦點。據統計,有近20家知名品牌成為這期間劉翔的贊助商,其中不乏耐克、VISA、可口可樂這樣的跨國巨頭,也有聯想、伊利、奧康、平安這樣的民族企業。較為保守的估計,這些代言活動涉及的廣告投放將超過5億元。以耐克為例,耐克為劉翔專門設計研發的跨欄釘鞋原計劃將于8月18日初現男子110米欄賽場,這背后,是劉翔與耐克高達400萬元左右的廣告贊助合同,而后者持續的媒體投放費更是大頭。有專家估計,此番退賽,劉翔個人的損失將超過1億元,而贊助企業將減收超過30億元。
正是因為砸的錢多,因此各贊助商都圍繞劉翔精心準備了營銷方案,希望借助奧運平臺,以高投入博高產出。
然而,奧運賽場上,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劉翔以臨時退賽的方式,結束了這次參賽北京奧運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打亂了贊助商的部署: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準備了巨額的財務預算,突然間卻派不上用場了,仿佛積蓄了所有能量的一拳,卻打在棉花堆上,無從發力。
面對這樣的變局,贊助商該怎么辦?
在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發生后,耐克在第一時間推出了“愛把它再贏回來”的廣告,用濃濃的溫情來化解這場危機;VISA也因廣告內容不合時宜,當機立斷地立即停播了“刷新夢想,12秒88”的廣告。
但這僅僅是鳳毛麟角,多數贊助商在“劉翔退賽”事件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各贊助商除了表明繼續支持劉翔這樣的態度之外,并沒有像耐克那樣在第一時間內作出有效的應對舉措。大家的觀點幾乎是一致的,“我們準備了不同的公關預案,如果劉翔贏了怎么說,如果劉翔輸了怎么說,但我們萬萬沒有想到他會退賽。”
危機已然發生,當前最關鍵的是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并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體育營銷乃至整體營銷的能力。可以說,圍繞“劉翔退賽”事件,企業之間展開了一場不見硝煙的品牌大戰,而這成了民族企業一次集體學習的良機。
一方面,“劉翔退賽”后,耐克在第一時間內就推出“愛把它再贏回來”的廣告,顯然是事先就有充分準備。作為最知名的體育品牌之一,耐克專注體育營銷幾十年,在該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準備充分,應對及時,本是題中應有之意。不過這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體育明星營銷,決不是“劉翔贏了怎么說,如果劉翔輸了怎么說”那樣簡單,而是需要更周詳的方案。
另一方面,體育營銷除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傳統模式之外,還有著更廣泛的內涵。耐克的舉措就表明,原來體育營銷還可以走人文關懷的溫情路線,可見體育營銷無固定的模式。這無疑將開闊民族企業的思路,豐富體育營銷的內涵。
此外,更要引起民族企業高度關注的是,圍繞明星展開的體育營銷,從前期的“探星”,到與明星共同成長,到明星鼎盛時期的共贏,再到如何化解危機、規避風險是個系統工程,企業只有做足功夫,才能在體育營銷上有所收獲。臨時抱佛腳式的押寶方式,只能是高投入,高風險,收益卻不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