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巴與智慧
“我吃的鹽,都比你吃的米都多”!
這句話夠狠,經常被人用來教訓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屬于經驗定式,有一定的道理和可靠度。
1、棉花與鹽巴
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而不是裝滿腦袋,知識裝滿了腦袋的感覺不好受。
現在的MBA,大半都有這種感覺。看到一本本可比磚厚的課本,自然覺得知識裝滿了腦袋。“磚頭”不好用,經常弄巧成拙,于是就不好再把這些“磚頭”放到企業管理中,只好馱在自己的背上。同樣重量的“磚頭”畢業的那天只有50斤,過了一年就會感覺這些“磚頭”足足有幾噸重,擔心把自己壓垮了,不好受,可又無法卸下,因為你是MBA。覺得自己就像一頭驢,背上馱滿了一袋袋的棉花,要趟過社會這條河,結果到了河心,卻再也馱不動了……
而WBSA的策劃師不會有此感覺。系統學習WBSA的人,常說的是我不怕學知識,我要用什么就可以學什么。WBSA的學員和策劃師,覺得自己像一匹馬,背上馱滿了一袋袋的鹽巴,同樣要趟過社會這條河,越走越輕,走到河心的時候,就一身輕了。那些厚厚的書本,在實踐中變得薄如蟬翼、輕如雪花,可以卸下知識的包袱。因此他們常說,學習WBSA,讓我減輕了知識的負擔。
尤其是學了WBSA的MBA,更不會有此感覺。先是在MBA的班上學了一腦袋的棉花,又在WBSA課堂上學了一身的鹽巴,走旱路馱棉花、要過河馱鹽巴,總是能夠一身輕松。
最精彩的還是那些同時學MBA和WBSA的人,在MBA的課堂上,用WBSA的思維分析案例,PK全班同學;在WBSA的課堂上,用MBA的知識結構脫穎而出;在職場中,用WBSA的思路加MBA的知識輕松成為年薪一族,備受企業和獵頭青睞。
2、知識、智慧、實踐
知識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說的,他被譽為“科學之父”。培根的意思是說“知識有用”?,那現在好多大學生干嘛說“知識沒用”?究竟誰錯了?
誰都沒錯。培根原著中說的是:“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們如何運用它,運用知識的智慧卻在書本之外。”所以,一些大學生說知識沒用,并不錯,應該歸屬于真理范疇。
培根這句話,揭示了不被我們關注的,但又常常困惑的“知識如何向實踐轉化”的問題。培根的話至少有四層意思。一、知識本身就沒用,因為知識不能直接實踐。二、要想把知識轉化為實踐,在實踐當中應用知識,就必須借助智慧。三、要想有更多智慧,必須更多參加實踐。四、實踐出真知。
不思考地實踐,心不在焉地工作,既不會增加智慧,也不會出什么真知;讀死書、死讀書,死記硬背,記住的只是知識,既不會產生智慧,更不利于實踐。這都會給知識與實踐通過智慧的相互轉化造成障礙。
知識與實踐永遠是智慧長河的兩岸。這是我說的。
3、鹽巴與智慧
鹽巴與智慧什么關系?簡單地說:沒有鹽巴,就沒有智慧。
人腦在思維的時候,智慧在活動的時候,腦袋里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
鹽巴主要成分氯化鈉,在體液中產生大量的帶有一個正電荷的鈉離子,它們幾乎遍布人體全身,在維持人體細胞內外體液壓強平衡的同時,還決定著人的智慧活動。
在沒有外界刺激的狀態下,這些帶有正電荷的鈉離子的活動是不規則的,雜亂無章的。一旦人體接受到某個刺激,這些鈉離子的活動就有了大致統一的方向。就在鈉離子穿過細胞壁的一剎那,也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微弱的電流,眾多鈉離子在大致相同方向上穿過相同或不同的細胞壁的一剎那,就形成了一股生物電流,不同的刺激就是通過不同特征的生物電流,傳遞給了我們的大腦。
此時,你的大腦已經開始思考了,智慧正在活動。
- 上一篇:千里馬下油鍋
- 下一篇:領導一個國際團隊:3個聰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