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有想法更要有辦法!
在企業產品具體運作中,我們往往想法多多,并圍繞營銷來開展。在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目睹同類競品的成功不自覺誕生出了類似見解的東西,也有部分是立足企業角度綜合了各種包括研發、生產、管理等元素形成的思路。我們經常講,通過有效合理的渠道通路要盡快實現由商品到貨幣驚險的一跳,那么,在成為商品之前,產品就必須要有轉變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想法就要成為辦法。
為什么面臨市場經濟的狂風巨浪,許多企業折輚沉沙,一撅不振?那是因為其產品雖然研發生產出來了,但它形不成商品,得不到市場的接納,也就不會有它的一席之地。我們平常通俗意義上講,某某產品的好壞,不光是指硬性的生產設施,工藝流程等,其實更大程度上要靠營銷來說話,就產品而言,它本身沒有發言權,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和消費者的需求認同。拿北大再生人來說,其強勢的產品與軟勢的營銷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其命運很快衰敗,實在令人惋惜!作為營銷資深人士,我有時常感困惑,市場經濟在我國二十多年了,全球經濟已經一體化,各種西方先進營銷理念和本土實戰經驗,也在不斷的傳播深化,可仍舊有不少麻木、封閉的企業老板,還單相思般的念叨著自身產品怎么怎么,它應該有幾億、幾十億之類的廣闊市場,為什么賣不動呢,那是宏觀環境不完善,消費者不成熟等等客觀原因作怪,而全然沒有意識到自身層面上市場意識的淺薄和營銷理念的貧乏。不是嗎,針對未來運景,相關想法倒是很宏大、很壯闊,可是——唉,就怕講可是兩字,現實的具體可執行辦法呢,假如過多的美好想法形不成有效的辦法,那不是畫餅充饑又是什么?
誠然,許多產品出現夭折,就其老板來講,也非常不甘心。那么好的設施、技術、人才等等,為什么成為不了商品?再說老板也是在市場一線跌打滾爬過來的,難道吃的苦還少嗎。其實說來說去,你的想法再多,但沒有成為辦法,一切都是徒勞。
營銷,往往是和產品推廣過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過剩經濟時代,每個企業應把營銷作為核心競爭優勢全力打造,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實現持續發展的可能。想法多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放在團隊的小圈子中孤芳自賞,則不僅形不成落到實處的辦法,相反要延誤時機。
說起來,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宏生是我比較欽佩的一位企業家,黃先生的想法很多,但每一樣都能迅速成為他很有市場殺傷力的辦法。所以,創維的市場表現他就風聲水起。記得他在撰文中曾經把企業家分成兩類人:狡猾的狐貍和簡單的刺猬。狐貍型的人總是追求許多不同目標,把世界看得很復雜;而刺猬型的人呢,心中始終只有一件大事,它把復雜的世界簡化成單一的系統或基本的原則,無論外面的世界怎么變化,他們總能從復雜的表象找到潛在的機遇,他們注重的是本質,認為其它都是次要的。因此,刺猬型的人往往能運用簡單原則使企業走向成功。
大浪淘沙,風云跌宕。黃先生勸戒人們要做刺猬不做狐貍,我個人認為,類似的道理是,有想法更要有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