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鞋VS意大利童鞋
因為“中國制造”和中國是“世界工廠”,目前,全世界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PC、手機、彩電、空調,40%的紡織品都在中國生產。“中國制造”給世界帶來了方便,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是最大的日用品受惠者——中國產品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費品。一位中產階級家庭的主婦,在2005年做了一個實驗——全年不用中國貨,結果一家人的生活一團糟,“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這種日子。”面對10美元一雙的中國童鞋和60美元一雙的意大利童鞋,價格優勢使她無法抗拒中國產品。
“中國制造”和“世界使用”在過去的數年里獲得了雙贏的局面,中國中小企業賺到了外匯,國外消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然而,自去年以來這種雙贏的局面突然急轉直下,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能源價格的上漲,“中國制造”成本上升了接近30%。對于制造商來說,顯然一時無法接受,對進口商而言,享受慣了低價格,也覺得不適應。
其實,這個成本上升的轉折,眼前看來有些殘酷,長遠看未必不是好事。隨著能源的減少,低成本生產和低價格銷售的傳統模式,總有一天會被打破。“中國制造”為什么賣不上價格?關鍵就在于我們的生產方式不是集團軍作戰,而是單打獨斗。再好的產品在相互壓價的惡性競爭中,給外商提供了進一步壓價的傲慢。據報道。“中國女鞋生產基地”廣東惠州基隆鎮,是全世界鞋廠密度最高的地方。幾公里狹長的丘陵谷地里,聚集了3000多家制鞋或鞋材企業,但這里的鞋廠絕大部分只能稱為家庭作坊,幾臺鞋機、二、三十個工人,就是一個廠。想想看,在這樣一個小地方這么多鞋廠,要把每年生產的6億雙鞋賣出去,不把價格壓到最低,怎么能行呢?沃爾瑪的貨為什么是零售商中最便宜的,因為他們能在最偏僻的地方找到最便宜的產品。聚集成堆、不成規模的小企業,價格上的惡性競爭正好給國外零售商提供了殺價的機會。一句話,我們的產品賣不上價格,是我們自己制造的價格戰把市場行情給搞亂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前幾年國家對企業創匯的過度鼓勵,使企業步入只要產品能出口,利潤再低都無所謂,賺一美元比在國內賺20元都高興。所以,出現了辛辛苦苦生產一雙鞋,出口只能賺一美元的怪現象。
“中國制造”的廉價,在給國外消費者提供了方便之外,也滋長了他們對中國產品的不屑。因為價格的低廉,他們憑借高收入,把“中國制造”當作一次性消費品使用,用了就扔,毫不心疼。
筆者認為,當下制造成本上升固然讓企業感到無奈,但這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在前面。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在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能源的減少或緊缺。因此,制造成本的上漲和購買成本的增加則是一種必然。只要“中國制造”一如既往,在質量上始終如一,相信很快就會得到進口商的理解。
盡管制造成本上漲了30%左右,拿童鞋來說,比起意大利童鞋價格來,仍然具有絕對的價格競爭優勢,到頭來,外商最終還是要選擇“中國制造”。
種種跡象表明,定價權已經開始向中國制造業傾斜。面對外商的壓價,東莞華堅集團董事長在談判結束時對德國買主說:“你不用威脅我。如果你們今天離開華堅,后悔的一定是你們。”果然,兩個月后,德方同意提價。這說明,面對制造成本上漲的現實,外商正在和中國制造商打心理戰,作最后的價格博弈。在這種情況下,考的是耐力。只要我們的產品與其他國家的產品在性價比上占優勢,我們就不能急功近利,暫時的損失并不代表以后的失利。
如果外商對于“中國制造”成本上升的提價不能接受,就讓他們離開中國市場好了。所有的中國企業,都應該具備這樣的心理素質。事實上,外商絕對不會冒這個險。
- 上一篇:鞋企雙星集團上半年成功“突圍”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