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造新型軍械維修人才 告別“工匠”式培養
士官不是官,責任重如山。特別是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和部隊環境的變化,對士官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武漢軍械士官學校作為全軍唯一一所培養軍械維修士官人才的學校,審時度勢,統籌規劃,超前培養,始終把“堅持需求牽引、面向裝備辦學、緊貼崗位育人、服務部隊打贏”作為辦學理念,不斷創新和改進士官的培養方法和手段,使畢業的學員“信得過、用得上、留得住”,受到部隊廣泛好評。
為新型士官賦予新內涵
武漢軍械士官學校幾年前的一份跟蹤調查顯示:該校畢業的學員,排除一般裝備故障利利索索,而對于相對復雜的電路、油路故障,就顯得很吃力,特別是對集聲、光、電、磁于一體的高新技術裝備,更是一籌莫展,甚至不會用、不敢用,不會修、不敢修。
嚴峻而緊迫的現實,使這個學校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信息化戰爭呼喚高素質士官人才。新型士官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敲敲打打,對新型裝備也不再是簡單的“一口清、一摸準”了。沿循舊有的訓練內容和模式已不能奏效,應為新型士官賦予新內涵。
學校圍繞“部隊需要什么樣的士官,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一根本目的,依據平時與戰時對軍械士官綜合素質的客觀要求,經過多次反復深入部隊調研和醞釀,提出了“兩強三會”的士官人才培養目標,即“軍事政治素質強、裝備維修能力強,會使用、會組訓、會管理”。
“軍事政治素質強”,要求其具備優良的政治思想素質,安心服役、愛崗敬業;“裝備維修能力強”,要求其具有故障分析判斷能力、維修方案設計能力、實際動手維修能力、技術指標檢測能力、靈活應變搶修能力;“會使用”是要求其掌握本專業所涉及的武器及其配屬的裝備操作使用的規定與規程,具有較強的裝備操作使用能力;“會組訓”和“會管理”是針對新軍事訓練大綱提出的官兵分訓、士官組訓要求,要求軍械士官具備較強的專業組訓、基層帶兵和裝備技術管理能力。
目標有了,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學校從頂層設計入手,不斷拓展和延伸辦學功能,特別加大高新技術裝備教學的分量和力度。
搭建平臺一招一式強技能
瞄準部隊急需超前培養。當無人機剛剛裝備部隊的時候,學校就組織人員進行系統全面論證,果斷決定開設4個新專業;當情報指揮系統還在試驗生產階段,該校就派人到廠家跟蹤學習,及時展開專業研究,并著手組建了專業教研室。學校先后新開設了導彈、情報指揮系統、無人機、新型火箭炮等12個新裝備相關專業,對高炮、地炮等傳統專業進行了改造,初步形成了以新裝備為主體,涉及機、光電和計算機等多個技術領域,基本涵蓋全軍軍械裝備的專業體系。
夯實教員的“雙基本功”。士官學員大多數在基層一線從事具體的裝備維修保障,這就要求教員必須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在士官學校任教,不單單要把課講好,教員的動手操作、故障排除得樣樣精通,樣樣過硬。學校每年組織一次“教員課堂教學基本功和裝備維修基本功”考核,兩輪考核不能通過的教員,調整出教學崗位。如今,“深鉆課堂教學技巧,苦練裝備維修本領”在教員隊伍中蔚然成風。
加大實踐性教學力度。學校實踐教學比例已占總課時的1/3,先后制定了《實踐性教學環節基本規范》和《專業技能訓練大綱》,明確裝備維修技能的具體要求和組織實施辦法,構建了以專業教學為重點,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配合、校內實習和部隊實踐相結合、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相融合的實踐性教學體系。2003年以來,學校先后在6個集團軍設立教學實習基地,每年都要組織學員分赴7大軍區38個實習點進行實習,為部隊檢測、維修、保養裝備3300余門(套),分解銷毀彈藥270余萬發,檢測發射藥、引信樣品340余批。既為部隊解決了難題,又讓學員受到了鍛煉。
他們還通過廣泛開展“科技四小”、“技能等級考核”、“自主式訓練”、“畢業綜合演練”等活動,使學員在實踐“淬火”中一招一式強技能。據統計,近幾年學員撰寫的小論文就有600余篇,制作軍械修理專用工具100多件,有相當一部分被部隊推廣應用。
緊跟部隊發展就有大作為
到過武漢軍械士官學校的人無不感嘆這里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學校黨委在硬件建設上,超前謀劃,高起點發展。2000年12月,學校賣掉原校區新征1000多畝地的“換址建校”方案獲中央軍委批準,2001年8月正式開工建設,2002年8月學校實現整體搬遷。陸續完成了綜合教學樓、專業教室、軍體館、圖書館、裝備庫、學員宿舍樓、公寓房等25萬平方米的基本建設,徹底解決辦學場地受限的被動局面,為學校可持續發展預留了廣闊的空間。
沒有一流的專業設置,就沒有一流的院校。在目前軍隊院校體系的結構框架內找準自己坐標,必須緊跟部隊發展設置特色專業,形成自己的優勢。學校專門成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邀請多名部隊領導和專家加盟,深入研究探索士官教育領域的新情況、新趨勢,始終緊跟裝備發展,淘汰落后專業,上馬急需專業,使學校超前形成新裝備專業教學能力。
幾年來,學校新編教材100多部,多次為總部提供士官教育研究咨詢。配合新裝備教學,學校新建的教學儀器設備及實驗場所38處,依托網絡技術建立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電子圖書閱覽系統、網上自動化辦公系統,實現了以信息技術優勢推動教學管理手段現代化。投資240萬元建成的校園網,實現與全軍軍事訓練信息網聯通,網絡終端覆蓋全部教學場所、辦公地點和教員宿舍。學校先后制作完成了多媒體課件300多套,制作電子教案1500余套,100多個課程課件可以實施網上教學。主干課程全部實現多媒體教學,信息化教學環境已初具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