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增加12-15% 蓉鞋業面臨生死劫
2008年3月,一個消息震驚了成都鞋業的近20萬從業者——在成都做了二十幾年鞋業的“瑞百麗”鞋廠的老板跑了,留下了數千萬的債務和一個占地40余畝新建的工廠。近3個多月以來,在成都鞋業圈子,這樣的故事正在四處上演,不斷有某某鞋廠老板失蹤的消息。
企業成本增加12-15%
除了原料上漲、出口受阻等市場因素外,銀根緊縮、節能減排、新勞動合同法出臺等宏觀政策,正在進一步把長期處于“粗放式生產”的成都鞋業,推向危險的邊緣。根據對鞋業有著長期研究的職業經理人陳祖剛的估算,今年以來各項不利因素的累積,企業的總成本將增加12%~15%左右。
首先在原材料上,鞋底、皮料、膠水等,其原材料都是化工材料,因此價格隨著石油的價格上漲而大幅上升。這樣一來,要維持同樣的生產規模,所需要的流動資金就必然加大;而人民幣升值和次貸危機更讓企業資金鏈雪上加霜。“早就簽好的訂單,做肯定虧,不做就丟掉客戶”,艱難的抉擇下,部分企業選擇了繼續出口,利潤空間繼續被壓薄。
不利因素遠遠不止這些。在新勞動合同法和節能減排等各項政策的要求下,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在一步步縮小。“我們原來的凈利潤大概在8%左右,現在可能只有3-4%。”成都琳瓏鞋業總經理王濤說。
四川鞋業商會常務副秘書長馬運濤認為,成都鞋業由于過去熟練技術工人短缺,不斷展開“招工大戰”,加上今年新勞動合同法的實行,年平均勞資成本每位職工同比增加支出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最高的一家成長型企業達近7000元。
“成都30%以上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馬運濤透露說。
盡管上述數據并不為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認同,但形勢嚴峻已是不爭的事實。
經過對行業的走訪和調研,有數百家鞋廠目前正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僅在成都武侯區的簇橋鄉、金花鎮,以及雙流的九江鎮停工、半停工工廠達到了230多家,范圍還波及到崇州市的一些鞋業企業。
資金鏈卡住生死穴
事實上,成都鞋業生存危機的征兆,早在2007年初就已經顯現出來。2007年上半年,成都有超過20%的鞋業企業沒有訂單而陷入了半停產狀態。
成都鞋業專家、四川大學皮革系教授徐波提出,成都鞋業是四川比較典型的區域性“塊狀經濟”,在一定區域內,相對集中生產同類產品或系列產品,但由于行業自律薄弱,市場競爭手段偏重于價格競爭;不少中小鞋企靠模仿別人的產品來競爭;大量小企業都是從家族作坊發展起來的,實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企業的主要職務由家庭成員擔任,經營決策權集中于企業主。
由于大量中小企業的天然缺陷,相對不規范,造成了他們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一旦碰到外部環境變化,生存危機瞬間就會“光顧”。“我們開廠10多年,從來沒有用過銀行的貸款,但現在想用了卻發現用不了。”成都琳瓏鞋業總經理王濤的話語中透著一絲無奈。銀行方面,由于信貸緊縮,加之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幾乎沒有獲得貸款的可能。“一個年產值已經達到5000萬元,100%貨物出口的企業,卻沒有用過一分銀行貸款。”這就是大多數成都鞋業企業的真實寫照。
“最低的時候我們民間借貸月利率只有0.5%,比銀行貸款還便宜。”王濤需要用錢時,一般都很“急”,所以基本都會通過親朋好友拆借或者利用民間資金。
通過自有資金流動,供應商一般允許賒欠、接到訂單后生產、發貨后大概一兩個月收回貨款,長期以來大量的鞋業企業就是通過這種模式,過著自己“滋潤”的日子。但信貸緊縮風暴驟然刮起,他們猛然發現,這招不“靈”了。
不靈的原因很多。徐波將其歸結為六大因素:宏觀調控、銀根收緊、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自身的粗放式管理。銀根緊縮的效應正在顯現,很多企業即使想從銀行貸款,各銀行對于大多數的成都鞋業企業的放貸可能性基本為零,一向不擅長于和金融打交道的鞋業企業的口袋頓時感到了吃緊。
成都鞋業以前流行的民間借貸的利率在逐步走高。“據我了解,有的利率已經超過了1毛(月利10%)。”馬運濤說。銀行貸款和民間利率之間存在“杠桿效應”,銀行惜貸,民間利率自然就跟著上升。“但現在還不是民間利息高的問題,是企業根本不可能用。”王濤說出其中原委,“以前借款主要是訂單來了,借錢購買原材料,應完急有可能半個月就把錢還了”。而現在企業是面臨原材料整體漲價,貸款是為了維護正常生產,不是應急,“那么高的利息,而企業的利潤越來越低,誰負擔得起?”
成都鞋業的出路在哪里?
業界專家指出,成都鞋業目前的狀況,是多年發展中積累的惡性因素的總爆發,“宏觀調控只是揭開了被掩藏的問題,并不是誘因。”
“要么在沉默中等待倒閉,要么自己闖出一條路。”成都丹露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中元說這話時,語氣中透著一股“企業自救”的豪氣,“現在是困難時期,但也是發展壯大的好時機,只有做大做強才能不怕風險。”王中元說這番話的同時,丹露鞋業已調整了銷售策略,轉而向高端產品發展,并努力把自己的品牌做進成都的高端商場中去,開啟了自主品牌之路。
徐波認為,成都鞋廠要生存,眼下最緊要的還是要加強創新,努力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就算很多企業是做貼牌的,但是產品的品質依然可以為企業增加更高的附加值。”徐波對于一些只顧眼前短期利益,缺乏對于產品品質和公司管理粗放的企業老板發出了忠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