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出口增長看“中國制造”
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全球范圍內提出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尤其是食品質量的質疑,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的產品數量卻有增無減。商務部副部長于廣洲日前表示,按照目前增速,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可能世界第一,出口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僅次于德國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這一矛盾現象源于一些國家對中國產品既迎又拒的矛盾心態。
毫無疑問,“中國制造”仍然具有廣闊的市場,中國的價廉、物也較美的產品,成為世界各地中低收入階層的主要消費品。中國玩具占世界市場份額的80%;中國鞋在世界鞋業之版圖中占據了60%以上的份額,在全球制鞋業130億雙鞋的產量中,中國生產了100億雙,出口近70億雙,全球60億人口平均每人擁有一雙中國鞋。不僅在日用消費品領域,在其他領域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也在迅速提高,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位居世界第三,出口和進口在世界的位次均比上年前移了一位。統計顯示,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增長25.7%,高于全國外貿1.8個百分點,占全國外貿的比重達55.5%;機電產品進出口凈增2000.4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增量的59%。即便目前遭到“圍攻”的中國食品,今年上半年出口量仍然增長了22.2%。另據相關統計數據,2006年,中國對歐盟食品出口額仍然達到了33億美元,同比增長31.3%。
“中國制造”惠及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在通脹維持在2%的目標線以內,中國產品消除了美國通脹;其次,中國制造大量出口的現實表明,這些國家的中低收入人群對中國產品有著強勁的消費需求。正因為如此,以往美國政府或者國會議員提出限制中國產品的議案時,往往有經濟學家在媒體上撰文,警告“限制中國產品損害本國窮人利益”。因此在發達國家內部也非鐵板一塊,理智者既看到了問題,也看到利益。
那么,中國制造為何遭遇周期性圍剿呢?從鞋子、紡織品、打火機到玩具、食品,從以往的配額限制,到如今更多地利用技術壁壘,中國產品像過篩子似的被進口國監管當局過了一遍。
原因不難理解。首先,大量進口中國產品,雖然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政策的必然衍生物,但也引起了當地制造業工人的不滿,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高效率讓這些國家的制造企業難望項背。因此,國內政治博弈,中國制造成為籌碼。對中國產品的指責與美國的大選周期密切相關。
其次,目前的全球經濟平衡是一種脆弱的平衡,中國等高順差國家通過購買美國國債以及其他投資品、開放金融市場等方式回流到美國,資本流維系了各國的收支平衡。但這一平衡容易被打破,比如近日美國發生次級債導致資本市場信心下挫,此時對于中國產品的指責其實反映的是美國國內對于金融風險的焦灼心態,少數中國出口產品所發生的問題正好給對方提供了攻擊武器。
中國產品固然應該提升質量,這是出于中國品牌與創新戰略所需,但目前對于中國產品質量的追索,如以臨時修改標準等方式則超過了游戲規則的底線,有妖魔化之嫌。以此次在美國最大玩具商遭遇召回事件、導致中國玩具商人自殺一事為例,作為定單廠家,中國公司依美泰標準而作,而此次追索卻直接將矛頭指向貼牌廠家,顯然有失公平。在利益面前,重商主義、各國優勢資源互補的祖訓被拋到了九宵云外。
總體而言,中國的出口產品屬于國內質量最佳的產品。根據《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公布的數據,近年來,中國食品總體合格率穩步提升。2006年全國食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77.9%。2007年上半年,食品專項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了85.1%?陀^地說,中國一些出口廠家確實敗壞了中國產品的信譽,國務院十分重視,為此召開了第186次常務會,和全國質量工作會議,決定在全國開展一次以食品為重點的質量專項整治活動,成立國務院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國務院副總理任吳儀任組長。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則提出三條具體應對之策:建立信用體系,加強對違規企業的懲罰力度,在政府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等不同層面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實行定期發布機制。
中國制造的各種現象,其實是全球化過程中,各國、各企業經濟與政治利益博弈的必然產物。我們會繼續看到圍繞中國制造一撥又一撥無休止的博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美國等國家指責中國產品質量,意在以質量之劍擴大在中國金融市場的份額。果真如此,中國制造自然會遭受損失,進口國恐怕損失更大,自然秉賦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為制造基地。但換個角度來看,壓力的存在也可以促使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強大的對手,往往是催人奮進契機,對企業、對國家,同樣如此。
- 上一篇:經貿園區型政治地產--中國鞋都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