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的隱性奧運營銷
一個被坊間辯論最多的非奧運贊助商LOGO,將部分從CCTV奧運頻道的畫面上消失。奧運一天一天的接近,對于奧運營銷市場的管理,也在各方合力之下,越來越嚴密。
李寧公司在兩年前就和當時的CCTV5套簽署了合作協議,約定CCTV5套所有的出鏡主持人、播音員、評論員、記者乃至嘉賓,都被要求佩戴水晶質的李寧LOGO。毫無疑問,在李寧做出這個頗具戰略性的營銷決定時,他們已經退出了對北京奧運會正式贊助商資格的競爭——當時李寧的競爭對手,是在國際體育市場上具備悠長人脈關系和雄厚資本實力的阿迪達斯。
沒有官方身份,并不意味著李寧放棄了奧運營銷這塊在2008年最重要的營銷市場。在奧運經濟資源上,李寧仍然有著傳統性的投入,例如他們和體操隊等傳統強勢運動隊的合作,以及他們在部分主流媒體上購買的大量廣告時段。只是北京奧組委對于各種非贊助商企業的營銷活動管理越來越嚴格,中國奧運代表團隨著奧運倒計時的分秒,也在嚴格地控制著中國奧運參賽選手的媒體曝光度。更重要的是,傳統硬性廣告的傳播手段,放在任何媒體平臺上,都會很容易地泯然眾人,淹沒在漫無邊際的廣告海洋中。
于是李寧公司的創意,和時下許多廣告投放者的選擇一樣:通過對內容的滲透,來傳播自己的品牌概念。奧運會的賽場至今還對包括贊助商的廣告封閉,可是最重要的傳播平臺,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就是得到國際奧委會授權的CCTV奧運頻道,即以前的CCTV5套。給5套插上李寧標,不論這種做法是否規范、是否符合“國際慣例”、是受眾叫好還是叫罵,這家本土體育裝備公司都圍魏救了趙。
一項兩年前就簽署了的三年協議,成為了管理奧運營銷市場的標志性話題之一。北京奧組委對于奧運期間北京市的戶外廣告,早就有了詳實的應對計劃,目前北京市四環以內的戶外廣告牌都進入了奧運清理階段。根據北京奧組委對國際奧委會做出的市場管理承諾,尤其是在各官方贊助商的壓力下,規范隱性營銷市場,是他們必須完成的下一步工作。
因此6月3日,北京奧組委召開了一個“防范奧運隱性市場廣告行為倡議書”的新聞發布會。這個新聞發布會圍繞的是一個以中國廣告協會和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共同發表的倡議書,來倡議中國廣告行業從業單位和人員,防范奧運隱性市場行為。
會議召開一周后,李寧LOGO將部分從CCTV奧運頻道消失。從6月10日開始,出鏡記者以及嘉賓們,都不需要佩戴李寧標出鏡,不過主持人和播音員身上,仍然應該插著這個LOGO。至于到了奧運會期間,這個LOGO還能否插在北京奧運期間最重要的媒體平臺上,現在尚難分曉。
之所以要用“倡議書”的形式,來對奧運隱性營銷施加壓力,一定意義上是不得已為之的選擇,因為在界定、區分和約束隱性營銷行為上,哪怕是在商業營銷模式較為成熟的奧運會,仍然有著許多關于約束隱性營銷的盲區。在全球范圍內,也很難找到一種管理隱性營銷的法律或行政手段。即便在國際奧委會層面上,這幾年關于奧運營銷TOP模式的探討和反思,也一直在進行著。設立保證獨家權益的入門體制,設立相對應的贊助金額要求,為官方贊助商提供排他的傳播服務,是否完全符合奧林匹克精神,逐漸成為了一個爭論話題。2009年的國際奧委會大會上,這個話題又將激起新的討論。
不過在北京奧運會上,北京奧組委肯定會嚴格遵守和國際奧委會的約定,盡量把隱性市場行為的活躍程度降到最低。辦好奧運會的善良意愿,以及來自官方贊助商的壓力,都在促生著這份倡議書的出現。
然而從媒體角度分析,全都具備商業經營屬性的媒體,未必會完全封閉隱性營銷的出路。成為奧運贊助商,企業必須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獲取準入資格之后,還得準備更多資金進行深度市場行為,許多企業在這個本土奧運年里頭,采取各種隱性市場行為,也有不得已為之的因素。而大部分官方贊助商,在獲取準入資格后,預算中留給媒體的部分相對有限,尋找經營利潤的媒體,自然要為隱性營銷者提供服務。官方奧運營銷和隱性奧運營銷的怪圈,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了。
李寧LOGO從CCTV奧運頻道逐漸淡出,會是防范隱性市場行為的一個標志,只是如何真正規范清楚這片波詭云譎的市場,答案并不在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