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震不垮頑強的中國人民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發生里氏8級地震,這個刻骨銘心的時刻,這個黑色的時刻,使數萬人民失去了生命,數十萬人民受傷,數百萬人民失去了家園。幾天來,不知流了多少淚:為失去生命的人民、失去家園的人民、受傷的人民傷心流淚;為無數感人的救助故事感動流淚;為祖國的富強、進步,人民的團結激動流淚!
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重大災害,中國人民沒有被震懵、擊垮,而是緊張有序的組織救援,幾日來,救援工作的以下特點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的是震不垮的,中國是震不垮的:
政府反應迅速,人民有主心骨:震后2個小時溫總理就從幾千里之外的北京就趕到了災區;中央政治局立即召開常委會布置救災工作;各級政府也迅速組織救援工作。正是由于政府的快速反應,人民有了主心骨,災區才井然有序。
以人為本:“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是這次災后救援工作中經常聽到的也是經常看到的。為了一個生命,數十救援隊員不顧自己的安危,不吃不喝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動用各種設備,不遺余力救助的事跡經常沖擊著人們的心靈,真正體現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為本的思想。
人民空前團結:災難面前,全國人民空前團結,全國、甚至全世界捐款、捐物;各地自發組織救援隊伍前往災區;各界人士自主獻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信息高度透明:網絡、電視報紙及時將一線災情告知全國、全世界,顯示了中國的成熟、進步和自信。
技術手段高:大型運輸機、直升飛機、海式衛星電話、生命探測儀、各種架橋修路設備、各種吊裝設備、混凝土切割設備等先進設備和高新技術統統上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救援效率、縮短了救援時間、挽救了更多的生命。
救援物質豐富:帳篷、食品、藥品、飲用水、水處理設備等物資,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運往災區,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愛心,另一方面也說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國力的增強。沒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物質成就,這次救災是不堪設想的。
組織有力:解放軍、武警部隊、消防隊伍、人民警察、醫療隊伍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災區,不同部隊、來自不同地區的隊伍相互協作、有條不紊、各司其職、緊張高效的進行救援,組織非常有力。
面向全世界:多個國家救援隊伍抵達災區、接納多個國家的物質援助,說明中國已經融入世界,世界也融入中國,中國是世界經濟、政治版圖中主要的組成部分。
最后一個特點,也是最重要的特點:沒有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沒有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消防隊伍、人民警察不怕吃苦、勇于奉獻的精神,救災的效率會極大的降低、救災的周期會大大的拉長!
地震已經過去7天了,在不放過任何一絲生命跡象進行救援活動同時,要開始考慮災后重建。災后重建是一項巨大的、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記得溫總理在綿陽看望地震遺孤時說的一句話“你們活下來了,就要好好的活下去”。災后重建就是要讓災后余生的人民“好好的活下去”!怎樣才能讓災區人民“好好的活下去”?我想要“軟硬兼施”做重建,“軟”的、“硬”的確一不可。
“軟”的重建,包括兩方面:一是心理重建,不論是失去親人的還是沒有失去親人的災區人民,都應該得到相應的心理輔導,使他們從痛苦的災難中恢復自信,另外,參與救援的人員也應該得到相應的心理輔導;二是政策重建,比如制定對未來到災區投資的企業的優惠稅收政策、土地政策等,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刺激企業盡快盡早到災區投資,參與災區建設。
“硬”的重建,也包括兩方面:一是規劃,對整個災區進行重新規劃,如不在地殼板塊接壤處修建建筑物,將學校等人員集中的單位修建在遠離地質災害相對較小的地區等;二是建設,建設是指對道路、橋梁、水電、學校、醫院等災區基礎設施以及住宅、辦公樓房的重建,這一塊涉及面寬、周期長,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我覺得要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標準去建災區的硬件,比如采用抗震、保暖、輕質的建材,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標準等,真正做到百年工程。
- 上一篇:汶川地震所引發的數字聯想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