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草根 還能叫“草根營銷”么?
國產運動品牌普遍有草根情結,似乎標明自己是草根,就可以與普通大眾站在了同一戰線。
據悉,日前安踏舉辦了一個活動:“安踏十大草根英雄人物評選”。評選由公司的數千名普通員工投票,員工中誰的事跡感動大眾和評委,誰就能贏得“十大草根英雄”席位。
由此可見,草根精神在其企業文化中的確已經扎根。
自2006年以來,安踏就發起了CBA草根計劃,希望通過舉辦“圓夢CBA安踏KO街球賽”、“安踏選秀CBA訓練營”等活動,幫助那些有著體育夢的普通年輕人,實現從草根到球星的夢想。
安踏一直自稱為草根,但這場活動聽起來卻似乎是在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語氣上給人感覺是“我來引導教育你”,而不是“我就是你,我能理解你”,這恐怕與草根精神不太符合。
同年,運動品牌361°也決定試水“草根營銷”,該品牌結盟央視5套籃球公園欄目推廣娛樂籃球大賽。協議一簽3年,費用是6000萬元,這也是央視5套當時最大單筆贊助費。然而,實際效果卻并非事先所想像的那樣。
從方式上來看,主打草根營銷的國產運動品牌還是倚重傳統的大眾傳媒,而并沒有選擇更為貼近“草根”的傳播方式,包括互聯網出現后的BBS、博客、QQ等。
說起草根營銷,這幾年最草根的活動當算“超級女聲”,之所以草根,因為它是無門檻的大眾活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沒有復雜的規則,可模仿。然而這種活動的舉辦是有局限性的,唱歌可以作為草根營銷的載體,但跳舞就做不到,表演也做不到,當然打籃球更做不到。
成功的草根營銷必須是盡可能地創造零距離的感覺。無論是內容、渠道必須匹配一致,從認知的形成來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不匹配,草根營銷所引發的關注度就會有巨大的差別。
借助一個本不是草根的媒體,辦著有門檻的比賽,國產運動品牌雖然打著草根營銷的旗幟,但實際上與草根精神相去甚遠,自然達不到效果。
此外,國產運動品牌一個個簽下NBA球星代言、贊助高端訪談節目,更讓人無法將企業與草根文化聯系起來。球星不是草根,不是普通人,又如何能夠體現品牌的草根DNA。
作為草根營銷,廣告的主角不應該再是名人,甚至連有明星相的人都不要,最好看上去毫無特征的普通人,比如肯德基廣告中的一家人;傳遞的信息也不是指導與說教,更不是輝煌的巔峰體驗,而是來自平淡生活的感受,毫不避諱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
國產運動品牌何時能夠不倚重名人效應,轉而開始“講述老百姓身邊的故事”?
草根營銷要做得徹底,只有將品牌與草根的距離縮短,褪去籠罩在品牌上的虛幻光環。否則,多少讓人覺得有點不倫不類。
- 上一篇:營銷方式變革出效益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