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機械行業直面挑戰
七月在上海舉辦的“2008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ITMA ASIA+CITME2008)為中國紡機企業與全球紡織行業提供一場完美互動的交流盛會。我國紡機行業近年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揚、人民幣匯率波動及紡織行業整體不景氣影響,今年國內紡織機械行業的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2007年紡機行業發展分析
2007年,紡機行業各項指標均得到了一定的增長。據國家統計局對業內936家紡機企業的統計數據估算,全行業產品銷售收入545.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3%;據海關統計紡機進口49.08億美元,同比增長19.74%,紡機出口15.28億美元,同比增長23.54%,我國紡機市場當年容量首次超過800億人民幣。目前紡機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山東、浙江等地,私人控股企業在紡機銷售額中占據了半壁江山。
來自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的分析指出,去年我國紡機行業需求呈現出以下特點:
1、中高水平設備需求及銷量明顯增加。以棉紡設備為例:清梳聯成套設備銷量已經超過60%,帶集體落紗裝置的細紗機長車年銷售已超過100萬錠,多電機分布驅動粗紗機、高檔精梳機已經形成銷售主流。
2、追求高效、高產、高自動化的同時,對個性化、高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國產設備難以滿足需求時,大都轉向進口。以無梭織機為例:進口數量達2萬多臺,其中噴氣織機近1.5萬臺。
3、節能減排要求提到議事日程。國家、地方都出臺了相關的法規與政策,企業相關產品需求明顯提高,如:高溫高壓氣流染色機銷售增長了3倍。
如上所述,去年我國紡機行業抓住了紡織工業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不斷擴大整體生產規模,并在產品技術水平、工藝制造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和科技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與國外同行相比,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面對今年全行業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國紡機行業應該何去何從?
結構調整 加速行業“洗牌”
以中紡機和上海太平洋為代表的國有紡機集團占據國內紡機市場的優勢地位,他們在系統研發、工藝設計、加工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技術創新優勢。但是國有紡機企業面臨產權結構不合理、機制與體制僵化等劣勢,更面臨著日益強大的民營和外資企業的壓力,已不能夠成為左右市場的主導勢力。
一些民營中小企業經過資金的積累,開始加入到細分市場的競爭當中,以其市場適應性、機制靈活性、高起點低成本等方面的優勢迅猛發展但是眾多的中小企業也必然帶來生產分散、經營分散以及資源分散等難題。分散的競爭狀態,導致企業很難集中精力搞科研,而只是低水平、低價格地進行市場的搶占,靠價格拼殺,得到的是廉價和微利,難以形成強勢來參與國際競爭,而國外企業依靠高技術,在國內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因此,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勢在必行。以市場為向導,通過加快產業整合,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同時,促進中小企業的產業聚集,通過產業集群向產業鏈下游整合資源,提升綜合競爭力。
自主創新 從制造到創造
目前我國紡機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高新技術和高端紡織設備大部分依賴進口。為改善這種局面,國家對紡織機械工業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支持,經過幾年的發展,《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十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不少已經實現產業化,有助于實現國產紡機設備的產品升級,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近年來,我們的紡機企業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在技術研究和新品開發上不斷投入,通過嫁接、積聚和疊加等方法,把各個已有的單項技術有機組織起來,融會貫通,集成為新的技術。同時自主研發高技術含量、高質量、高附加值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機械,如東飛馬佐里紡機有限公司的DTM系列129型、139型、細紗機,先后獲得中國國際專利與品牌博覽會和全國發明展覽會兩個金獎。
完善激勵機制 構筑人才"高地"
創新團隊是企業自主創新的決定性因素。為構筑紡機產業持續發展的智力支撐保障體系,許多紡機企業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和人才團隊建設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
上海二紡機股份有限公司把今年的人才工作重點放在通過創新人才建設工作機制,加快提高員工隊伍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他們將進一步完善公司的分配激勵機制,形成既滿足企業內部管理需要,又符合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薪酬體系,使企業的分配機制更加市場化、規范化和合理化,從而充分發揮薪酬制度的導向效應和激勵作用。在有效實施對產品研發人員、市場營銷人員獎勵辦法的同時,對在科研和生產一線上涌現的先進部門、特殊貢獻人員建立個性化、制度化的獎勵機制,為他們搭建創造性工作的舞臺,以激發全公司員工盡心盡職的工作熱情。
東飛馬佐里紡機有限公司擁有各類科技人員600多人,他們堅持優才優用,適才適用,鼓勵創新創造,充盈人才儲備。同時優化分配機制,以實踐比才干,以貢獻計報酬,培養“專家意識”、容忍創新的“健康失敗”、減少對開發細節的干涉,重視對專業橫向交流,構造了矩陣式的工作團隊,形成了奮發有為的激勵機制。據統計,該公司每年僅為科技人員發放的津貼就達數十萬元,有效地促進了人才發揮潛能,推動產品研發。
節能減排 堅持可持續發展
面對水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不斷惡化的情況,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被制約,節能減排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為了配合紡織全行業的節能減排要求,許多紡機企業參與到“十一五”科技攻關中。如邯鄲紡織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和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經過近5年的不斷研發和改進,已推出二十多條生產線,該設備節能的優勢十分明顯。
印染行業是節能減排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內眾多印染設備制造企業圍繞高質量、高效、節能、環保進行各項產品研發,努力提高核心技術,新型設備普遍配備了能源回收裝置和座水的回收回用設備,提高了自動化控制水平,推動了印染技術進步,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可喜進步。江陰福達印機、江蘇紅旗印機、邵陽紡機、浙江印機等企業經過多年努力已經研發成功多種節能、環保型的印染設備,產品包括:針織物平幅連續水洗設備和平幅連續前處理設備;連續色染機的高效、節能、環保和數字化改造;高溫高壓氣流染色機、全數字磁棒圓網印花機以及松堆絲光機等,為我國印染行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產學研結合 轉化科研成果
紡機行業的創新能力,可以通過整合產學研各方面的資源而得以提升。《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十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就得到了廣大紡機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通過產學研結合有力推動了各個項目的研發和產業化。
一直關注紡織機械裝備方面的技術創新,在推廣新技術、新設備方面為產學研之間搭建很好的交流平臺,幫助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我們在雜志上刊發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許多新技術和新產品,能夠很快從企業得到反饋,大大加快了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產業化推廣進程。
總之,雖然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紡織機械企業在與德國、意大利、瑞士、日本等紡機大國企業競爭中依然處于劣勢,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直面挑戰,中國紡機行業明天更美好!
3月29日晚間,公布2020年業績,總收益為15.394億元,同比減少28.7%;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毛利減少25.8%至8.607億元,毛利率減少4....
[詳細]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