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倫理導向型的技術創新
近年來,克隆技術、基因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引致了比如環境惡化、資源枯竭、貧富差距擴大等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并由此引發了相應的倫理問題。如何避免技術發展所引發的倫理問題,如何將技術創新與倫理經營進行有效的融合并實現倫理導向型的技術創新,成為企業、政府乃至人類亟待解決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將討論如何從將企業走向倫理導向型技術創新之路。
堅持技術創新服務對象的倫理性
堅持技術創新服務對象的倫理性,就是著眼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服務對象和受眾,從技術創新流程的終結來規范企業技術創新,要求企業要以公平的倫理精神,更恰當、更全面、更優質地服務于消費者。
企業技術創新包羅萬象,其中房屋建造的技術創新可以說是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近幾年中國房價的持續上漲就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房屋建造技術的進步無可厚非,然而如果在大部分消費者現階段只能負擔經濟適用房的條件下過度地去追求住房面積的擴大、住房舒服程度的提高的話,那么,請問這又怎能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倫理精神呢?更夸張的是,一些比如“奢華生活”、“高端享受”等會出現在房地產的廣告中。另外,數碼技術的進步也是一個例證。越來越多的數碼產品的生產商將研發的重點放在了清晰、無噪音、微型化、音樂化,而在廣大農村又有多少消費者能用得上數碼相機呢?因而,企業的技術創新應該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的技術創新,應該是以促進“平等”為導向的技術創新。
下面一則海爾的案例也許會給諸多企業帶來啟示。海爾人發現很多農村顧客的海爾洗衣機常常出毛病,其中主要原因是很多農民用洗衣機來洗土豆,土豆上的泥沙損壞了洗衣機。針對這樣的情況,海爾公司根據農村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專門研發了一種洗土豆也不易損壞的洗衣機,后來又設計了洗土豆機。這一思想使海爾贏得了農村消費者的認可,迅速占領了廣大的農村市場,海爾電冰箱、海爾電視機等家電產品也都在農村成功開辟市場。
堅持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對象的倫理性,從而在倫理經營層面增強企業技術重新的可操作性。
堅持技術創新目標的倫理性
堅持技術創新目標的倫理性,就是著眼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目的和目標的源頭,要求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賺取利潤和經濟效益,還應充分考慮社會效益,符合倫理的要求,從而實現倫理經營。堅持了技術重新目標的倫理性,也就為企業倫理經營提供了方向指引。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存在堅持技術創新目標的倫理性的公司。伊士曼柯達公司2003年被《福布斯》評為最受尊敬的企業公司,在做優秀企業公民的總目標下,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充分發揮其高科技產品的優勢。2003年,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鄧凱達先生代表該公司向中國衛生部捐贈了三輛代表世界醫療行業先進標準的流動醫療車,此舉檢驗了企業產品的技術水準和應用價值,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形象。雨潤集團在“食品工業是道德工業”的經營理念的指導下,引入德國、丹麥、荷蘭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加工設備,采用世界先進的乳化技術、腌制技術、保水技術、柵欄技術、巴氏滅菌技術、真空技術、HACCP技術、無菌包裝技術等低溫肉制品加工技術,向市場供應營養、新鮮的高質量肉食品。據統計,2003年,雨潤集團榮列同類產品全國市場綜合占有率第2位;在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列第25位。
然而,在經濟利潤的巨大誘惑下,還有很多企業的技術創新違反了倫理的準則。“VeriChip”曾在美國引起廣泛爭議,并招致了認為其技術創新目標屬于“‘比較激進的’構思”的評判。VeriChip是一種米粒狀的長12mm的IC,它可以記錄多種信息,是美國Applied DigitalSolution公司的技術創新產品,將其植入人體皮下會有很多用途。然而針對VeriChip的用途以及VeriChip所記錄的信息的特點,有人對Applied DigitalSolution公司的技術創新目標提出了質疑,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在人體內植入芯片。另外,由于受到GPS系統的監視,植入了該芯片的人的行蹤會被泄露出去,人權市民團體擔心會“侵犯個人隱私”。
堅持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倫理性,從而在倫理經營層面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可預見性。
堅持技術創新過程的倫理性
在倫理性目標的引導下,堅持技術創新過程的倫理性,就是著眼于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和運行,要求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培育、研制、試驗等要充分體現倫理的精神,符合倫理經營的標準。
首先,技術創新過程的倫理性重在自主研發,然而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迅捷,于是移植、復制變得輕而易舉。很多軟件開發從業公司在其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萌生了一種吸收而不消化的“模式”,它們會組織其軟件開發者去復制和抄襲別的企業的源碼,隨后作為自己原創的軟件新產品甚至作為自己的專利在市場進行銷售謀取利益,這顯然嚴重違反了倫理性的要求,企業技術創新應尊重已有的成果。
其次,技術創新過程的倫理性著重對環境的友好。生態倫理、生態文明已經成為時下的流行詞語,然而,真正做到生態文明任重而道遠。現實情況是,更多的企業面對政府的監管和公眾的指責,白天開轉減污設備,夜晚依舊肆無忌憚的污染環境。具體到技術創新,就是不顧破壞環境和耗竭資源的代價,依舊去開發、試驗那些對人類生活會產生極壞影響的技術、產品。因而,企業應實現產品的生態化設計,選用清潔生產工藝和循環利用資源的技術體系進行生產。
最后,技術創新過程的倫理性也關注技術創新主體的真實性。近年來,我國醫院的改革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醫療技術的提高是體現一家醫院技術創新水平的因素之一。現實中,有些醫院為了醫院的“知名度”和招攬更多的病人,臨時從該醫院外請回手術醫生、麻醉師甚至護士等整個團隊去完成所謂的技術創新。而這樣的技術創新有著“雙重身份”,即外援的醫院把這樣的技術創新納入自己名下,而被請的醫院也會將這樣的技術創新歸于自己名下,從而造成了醫院技術創新的“浮腫”和“水分”。
堅持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倫理性,從而在倫理經營層面增強企業技術重新的可控制性。
堅持技術創新的倫理評價
堅持技術創新的倫理評價,就是著眼于企業外部,從企業技術創新的評估和反饋機制出發,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評價的指標體系,并將倫理指標納入技術創新的評價體系當中,重點考察企業技術創新是否滿足倫理的指標要求。
無論是政府、學術界,還是企業自身關于技術創新評價都做了很多的探索。2005年,我國加快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要求大企業逐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年均專利數超過100項,其中發明專利約占一半。另外,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還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了當地企業技術創新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然而,一些指標往往過多地強調經濟效益、經濟投入、經濟產出、新產品銷售率、銷售量、專利申請、新產品轉產數等,而很少加入倫理的指標。技術創新評價指標中倫理維度的加入將成為推進企業倫理導向型技術創新的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
- 上一篇:顧客是掌握你需求資源的人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