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才匱乏 校企合作需要準確定位
很多人都意識到我們在切削領域的人才十分缺乏,目前相關研究的整體水平也不盡如人意。這與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大力倡導“先進制造系統”有一定關系。先進制造系統注重制造模式的研究,把現代管理技術和現有的生產工藝技術結合起來,如敏捷制造、精益生產、CIMS等,近年來這方面的發展也確實不錯。
但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制造技術的難題始終沒有解決,有關科技部門對于切削加工技術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科技政策的這種導向致使很多學者轉向制造模式的研究,甚至使很多過去在切削加工技術方面實力強大的高校也弱化了相關的研究。
大量研究的放棄使得近年來我國整體的切削技術水平未能改變落后的局面。眾所周知,各種機械加工方法中,切削加工所占比重較大,目前零件的最終形成仍以切削加工為主。近年來機械行業的持續高溫使得人們逐漸意識到切削技術的落后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制造業的發展。于是很多高校開始重新招兵買馬、重新建立切削研究室,很多學校都愿意吸引人才以提升自身在切削加工方面的技術水平,說明技術研究領域開始復蘇,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研究人才匱乏的同時,企業內真正掌握先進切削加工技術的人顯得更少。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高校教學計劃也隨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加之新技術不斷出現,機電一體化等技術發展迅速,大學生不僅要學機械知識,還要學自動化、控制等內容,在總學時一定的情況下,切削刀具相關的內容正被大量刪減。筆者認為,這恐怕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切削技術的內容畢竟是機械制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相應研究弱化,教學內容縮減,這些原因使得切削技術領域出現人才匱乏的現象。
對于一些高校在參與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不順暢以及科研成果產業化推廣困難等問題,筆者認為對重點高校而言,首要的目標不是產品,大學的任務首先是培養學生和基礎研究,這個定位跟企業的需求顯然是錯位的,這是原因之一;另外,我們國家在從原始技術、應用技術到產品推廣過程中的孵化機制、孵化管理還不規范。
此外,技術本身畢竟需要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高校主要是研究基礎技術和應用基礎技術,到產品還是有一段距離。而且,機械產品的投資一般比較大,見效慢,利潤率低,很多企業可能更多地是看重眼前的利益,學校做的很多是前沿技術、基礎技術。企業由于看不到效益就不愿意投資,這也是校企合作面臨困難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