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樂:親和大家長
臨危受命
兩年前,對于大多數的職業經理人來說,只要看一下ABB的財務報表,就會潛意識的命令自己離這家公司遠點。算上2003年第三季度的財務報表,ABB已連續五個季度虧損。而在公司開始大面積虧損的2002年之前一年,ABB就總共虧損15億美元,股價從3年前的33美元跌到現今的2.86美元。更為不幸的是,虧損的同時,ABB還官司纏身,其中,臭名昭著的“石棉案”總計帶給ABB近12億美元的巨額虧空。
巨額虧損帶來人員動蕩。ABB的高層開始走馬燈似的來來回回,加重了公司的運營壓力。可以想象的是,對于ABB這樣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公司,傷口修復的速度也遠不及架構簡單的小企業。
金樂也是經過一番權衡的。“蘇爾壽”公司雖然規模遠不及ABB,但也遭遇過和ABB一樣的業務困境。金樂在“蘇爾壽”公司擔任過非常多的職務,甚至還經歷了當時歐洲經濟的衰退、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公司業務并購和分離的各種高潮和低谷。
“在那段時間,我同時要做很多不同的工作。人有時會有惰性,一旦形成習慣很難改變。但作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你需要去改變員工的這種行為方式,朝著更利于公司發展這個角度去做,要給大家帶來策略與方法,帶來各方面的清晰度,讓大家了解目標,以及面臨的具體工作。”
金樂認為,ABB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要讓員工們相信環境變了,市場變了,老一套需要跟著改變。再者,高層人士頻繁變更后的ABB特別希望能有一個穩定的領導結構。“從我這個年齡角度來講,也是非常年輕,可以領導一個企業,不光是在一時,而是要能夠使企業有更長足的發展和成長。”年輕讓金樂下了最后的決心。
2005年1月,金樂出任ABB全球總裁,而此時這家老牌電力設備公司已經陷入長達20年的停滯增長。
大刀闊斧改革
改革是毋庸置疑的。
頭幾個月,金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公司內部及外部建立信任和尊重,包括與顧客、與投資者及與金融市場之間建立信任。與此同時,金樂也要徹底熟悉所有的業務并列出自己工作的優先順序。
繼續瘦身是金樂確定的第一策略。2001年底的時候,ABB全球員工數量一度達到16萬,經營范圍更是涉及發電、電力傳輸和配電、建筑技術、自動化控制系統、油氣、化工技術、金融服務、IT等當時幾乎全部欣欣向榮的產業。據說,ABB曾經還努力爭取過3G手機牌照,但由于某些非經濟的因素,不得不作罷。
事實上,ABB最早發家于電力設備制造。而后,其前任CEO巴列維在任期間開始近乎瘋狂的并購,據不完全統計,其共進行了150多起大小并購,業務涉及十多個完全迥異的領域,地域范圍遍布100多個國家。集團規模最大時,旗下共運營著1000多家公司,員工總數達21.5萬人之多。
“今天回顧起來,ABB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源于這些并不健康的并購。而差點使公司不能自拔的'石棉案'非常典型。”金樂分析說,“我們1989年以16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燃燒工程公司,該公司的主要產品是以石棉作為隔熱材料,而石棉后來被公認是致癌物質,于是,ABB跌入曠日持久的官司深淵。”
從2001年開始,ABB針對過度并購,已經為自己制定了“瘦身計劃”,原有的眾多業務部門被合并成四個。同時,集團實施了裁員1.2萬人的計劃,希望通過這些措施每年節約成本5億美元。2002年,ABB相繼出售非核心業務,只保留了電力及自動化兩大業務領域。而在電力行業,ABB根據當時的市場競爭態勢及自身實力,進一步縮減了發電業務,而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輸配電,致力于將自己定位于全球輸配電設備的頂級制造商。
“當然,出售非核心業務只是我們擺脫困境的方法之一,同時,我們還說服股東注入新資產,并發行債券融資。更重要的是,公司在電力及自動化方面的運營大為改觀。”金樂認為,這種改觀一方面依賴于全球市場的向好,另一方面,ABB的優勢即在于此,“瘦身”和新的融資,都加強了這一優勢。
“ABB兩年來走過的路很像一個鐘擺,主業太多時,鐘擺擺得太寬,公司雖然充滿活力,但很不穩健。現在,我們只做兩大領域,鐘擺運行健康。”金樂說。
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他已經列出了三大力圖實現的目標:1. 杰出的業績,其中至關重要的是可持續的盈利增長。長期來看,它們將實現公司的有機增長。他沒有排除通過并購實現增長的可能。 2. 在整個組織內部強化重現的自豪感,一種全體員工共同懷有的成就感。3. 確保ABB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公民身份,為當地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可持續性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2005年,ABB集團的財務報告一掃低迷,銷售收入達224億美元,凈收入為7.35億美元。2006年更是再上一層樓,根據已經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季度訂單達到67.68億美元,凈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
公司一如家庭
作為一個全球化的大公司,復雜的文化不但沒有成為ABB的負擔,金樂覺得ABB的多元文化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ABB最高領導層,執行委員會里面有5個成員,具有不同國籍。瑞士人,德國人,印度人,比利時人,還有蘇格蘭人。大家可以在這種多元文化中一起協調工作,也讓企業內的員工有歸屬感。”金樂舉例說。
金樂認為,所謂的CEO其實扮演的是家長的角色,不管所在的是什么樣的企業,不講規模大小。就像在家庭里,有一個孩子你是家長,兩個孩子也是家長,只是區別可能是孩子越多的話,你分給每個孩子的時間少一點,但是實際上性質是一樣的。
金樂是個平易近人的CEO,他的辦公室大門始終向所有的人敞開著,在金樂的管理理念中也十分注重“平衡”兩個字。“真理往往在中間的位置。而對于高層管理者,掌握平衡就更為重要,這可以避免公司在戰略發展上發生嚴重的錯誤。” 對平衡的追求同樣體現在他對“成功”的認識上:成績和榮譽感各自詮釋了成功這一含義的50%.“如果三年或五年以后,當我們回顧過去時發現我們增長的數字很棒,但是整個組織卻沒有因這些數字而驕傲,那么我們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
金樂認為CEO只要把握住三個問題就不會偏離方向:一、 制定策略,制定更準的策略;二、要有好的實施;三、要有好的人加入你的集團,好的人支持你的目標,支持你的策略,同時給你很好的完善和實施。
因此,團隊是金樂特別看重的。堅信授權和賦予員工決定權的重要性、確保責任和任務落實在每個人身上,是金樂的管理風格。他同時還強調了工作中信任和透明度的重要性。“我個人比較愿意傾聽下屬,我與下屬之間的交流非常坦率。我最不能接受官僚高高在上的作風。每個月我都會與全球員工寫信溝通,開電話會議。”
金樂也相當重視組織內部各個層面的團隊合作。“一個管理者只有在整個團隊的支持下才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并管理好一個大型組織。而只有當組織內部上下有足夠的透明度時,所有的員工才會彼此信任,擁有了彼此信任,員工才會一起支持所在的組織。”
- 上一篇:周國平:從哲學角度談管理
- 下一篇:劉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