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珠三角鞋企大撤離
新年的元月,珠三角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移之痛:上千家鞋廠倒閉,萬余港企面臨關閉,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計劃遷離。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曾獨領風騷多年的珠三角,昔日熱鬧、輝煌的“世界工廠”場景或許將成為歷史。遷出去,引進來,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現代產業體系升級,是現實,也是歷史的必然。但脫胎換骨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企業、外來工大搬移后的珠三角將迎來怎樣的未來?
多種因素使他們難以為繼
元月1日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給了部分企業決定遷離的最后一掌。但鞋企大面積潰退,最根本原因還是企業長期以來的“內傷”。近半年來,許多鞋企遷往別處。一些鞋企老板表示,企業的負荷連連加重——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上升,招工難,出口貿易受抑,政策頻繁調整,使得他們實在難以為繼。
據介紹,在東莞,約1000家鞋企中就有200-300家倒閉,而東莞還只是珠三角的一隅。據預計,春節過后還將有一大批鞋企關門。關閉的鞋企中,約25%遷到越南、泰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約50%遷到江西、湖南、廣西等省區。
張樹鴻自殺事件是導火索
鞋業的撤退,只是珠三角暗流涌動的制造業集體大遷移的縮影。服裝、紡織、塑料制品、電子元件、金屬和非金屬制品等,均出現企業大規模撤退的情況。一些昔日人氣沸騰的工業園區,如今許多工廠人去樓空,凌亂的地面留下企業搬走時的痕跡。大面積企業倒閉或遷離,引起了連鎖效應。1萬家較大的廠倒閉,導致集群鏈上的20萬家小廠受影響。如果加上更小的小店,這個數字還要乘以10。
2007年佛山玩具商張樹鴻自殺事件,給玩具工藝企業帶來壓力和恐慌。隨后,各種限制性政策接踵而來:去年7月1日調整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7月23日頒布《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紡織、家具等1853種加工貿易出口受限;12月底,新一批589種商品的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公布。今年的“兩稅合一”,被指直接導致許多企業關門。香港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也呼吁港企盡快轉型升級或者遷移。
政府敦促企業轉型和升級
產業轉移本身并不奇怪,持續的原材料、工資等成本上漲是市場不斷向珠三角企業發出的信號,而一直以來政府導向給企業釋放的信息則是:珠三角的出路只有一條——產業轉型和升級是惟一出路。面對大量鞋企的遷出,東莞厚街鎮鎮長陳仲球表示,他并不為此擔心。因為目前轉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而核心的技術研發和采購貿易依然留在東莞。
陳仲球說,政府目前正做的事,就是在厚街鎮打造一個亞洲鞋業總部基地,即新產品研發中心、信息交流中心、貿易訂單中心和定價中心。在東莞,一些優勢的制鞋企業并未遷移。全球最大的女鞋貿易商、美國利威鞋業公司總裁查理斯說,他們并不打算離開東莞,因為沒有一個地方的產業鏈像東莞這么完善。
變身,對遭遇發展瓶頸的珠三角來說,也是基于現實的迫切選擇。如今珠三角的現實是,雖然產業轉移和升級喊了多年,但“雷聲大,雨點小”,傳統的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仍占據著主要份額。
珠三角地區經濟受到影響
不可否認,企業大量倒閉或外遷,直接影響到了珠三角地區的經濟。例如,邁入“3000億GDP俱樂部”的東莞最近爆出新聞: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去年慢下腳步,創了新低。預計今年東莞的GDP增幅更低。有分析認為,東莞GDP增速放緩,有制造業陸續遷出,新的產業未及時補充進來,遭遇“產業空心化”的原因。“是機遇,也是挑戰。”深圳市副市長張思平談到企業升級時說,“如果處理得好,將能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削弱城市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