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女皇董明珠:我永遠是對的
第一章
董姐走過的路不長草
2我永遠是對的
“我從來就沒有失誤過,我從不認錯,我永遠是對的!
這句話看起來如此霸道和固執,不過,不要以為這是誰在發脾氣后說出的氣話,因為,這是董明珠面對記者的采訪時的直白。
在一個尊崇謙卑的國度,一個企業領導如此高調地評價自己,并不多見?墒牵驗檫@個人是董明珠,也就沒人敢去懷疑這句話。最起碼,到目前為止,董明珠從業務員到總裁,所做過的一切決策,都還沒出現過失誤。也正是因為如此,董明珠說這句話,不但沒有受到人們的嘲諷,反而贏得人們的尊敬。
董明珠說話聲音洪亮,頻率很高,語氣中有不容置疑的自信,同時還讓對手找不到可以胡攪蠻纏的漏洞,這就是她招牌的講話風格。她形容自己要么不說,要說就非得說贏,逼得人家認錯服輸,這種說不清是娘胎里帶來的還是后天歷練成的強悍性格,讓她自中學起就得了個“常有理”的外號!俺S欣怼辈⒉灰馕吨坝肋h有理”,而主要是在上班時間有理。董明珠說自己不工作的時候也很隨和,吃虧受累嘻嘻哈哈,“我是江浙的女子呀,我也有柔順的一面呀”。
對于外人的評價,董明珠總是一笑而過。她有自己的原則:自己的決策,自己肯定認為是對的。
董明珠的這個原則,看起來有點胡攪蠻纏,但卻有一定的道理。作為一個企業領導,如果自己的決策自己都不認同,又如何能夠有效地執行?
正因如此,董明珠在管理上甚至有些自以為是:“只要你走進格力公司,就必須按照我的思維去工作。”她說得硬梆梆,“誰違背原則,誰就是我的敵人。”
這句話也不是一般的企業領導敢明目張膽地說出來的,但是董明珠就敢說。一般人說這種話,可能會給人一手遮天,權勢熏天的感覺。董明珠敢如此說,自然有她的道理,最起碼,只有問心無愧的人才敢說。
讓一個人讓對方屈服很容易,權勢、金錢……每一種方法都可以讓對方屈服。但要讓一個人從心底佩服你,純粹靠權勢或者金錢的誘惑就已經不可能了。以德服人,才能夠真正地讓對方心服。而要做到以德服人,就必須讓對方對你的做事風格敬佩。
董明珠敢如此說,恰恰因為她問心無愧。這不僅因為在格力的十幾年來,她幾乎所有的決策都是正確的,還因為她的每一項決策,都是站在公司利益的立場上,為了公司的發展做出的。做決策的時候,她從來不考慮自己的利益。
對手們這樣形容她的厲害:“董姐走過的路,都長不出草來。”此話事出有因:從1996年開始,董明珠帶領23名營銷業務員迎戰國內某廠家近千人的營銷隊伍,奪得全國銷量第一,而且沒有一分錢的應收賬款,其營銷絕招至今還讓人津津樂道,令對手口服心服,以至于有人自費坐飛機到格力,非要看看“董明珠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女人”。
2004年,國美未經格力允許,擅自將其空調降價銷售,董明珠一怒之下斷絕與國美的合作。一時輿論嘩然。專家學者紛紛對此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均認為格力撤銷和國美的合作,無異于自掘墳墓,太意氣用事。有專家預測,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特別是從企業首先必須獲得利潤這一角度看,格力終究還需和國美合作,否則會喪失掉很大的市場份額。
對此種種論斷,董明珠不屑一顧。相反,她更拋出更驚人的看法:和國美、蘇寧這樣的大型零售連鎖店合作,對很多制造企業來說只會死得更快。
此言一出,更是石破天驚,輿論一片嘩然。董明珠仍然對別人的議論視若無睹,“我永遠是對的”,這是她的信條,她堅信自己的這次決策仍然是正確的。
兩年之后,事實再次證明,董明珠的決策是正確的。撤出與國美的合作,格力的銷售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一路飆升,一直處于國內空調行業的龍頭地位。
雖然還有專家從邏輯上推斷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格力終究還要走上和國美合作的道路,但理論終究無法改變現實。在事實面前,再雄辯的理論也顯得微不足道。
不要以為董明珠的決策是在意氣用事,作為一個企業領導者,她是非常清醒的。如她所說,如果作為一個領導者,在作出一個決定之前,不能全盤考慮盡量縮小風險和錯誤的可能性,那就是不負責任的。一個決定上的失誤,對個人來說可能沒什么,但對企業來說,就可能釀成無法補救的后果。因此,我不能失誤,我必須做出正確的判斷!
可見,董明珠的自信背后有著負責任的態度在支撐。她對自己決策的堅持,并非倔強或者固執,而是一種理性思考后的自信。
對于企業家來說,戰略思維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從平時工作的瑣碎思維中抽離出來,一點一點地思考細節問題。可以說,沒有哪個企業領導的戰略決策是一拍腦袋就出來的,決策做出之前,決策者無不需要謹慎詳細的思考。這一點,比爾•蓋茨最具有代表性。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蓋茨都要進行每年兩次、每次為期一周的“閉關修煉”。在這一周的時間里,他會把自己關在太平洋西北岸一處臨水別墅中,閉門謝客,拒絕包括自己家人在內的任何人見面,這一周他所要做的就是構想他的微軟帝國的未來。而每次“出關”之后,微軟都會有驚人的突破之舉。
可見,董明珠要是敢坦誠自己從來沒有過決策失誤,那這之前她又應該進行了多長時間的思考與醞釀?
其實,董明珠不僅是在公司的決策上永遠沒有失誤過,即使在個人事情的判斷上,她也總是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進格力之前,董明珠對營銷完全是個門外漢,一竅不通。可是她看到很多人都在下海,就想別人都能做營銷,為什么我就不能做?到了格力,負責人覺得她的工作背景更適合搞企業行政,或者到其他地方做一些相關的職務。但是董明珠有自己的想法:既然下海了,就要從基礎做起,要做就做營銷人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看似偶然的決定,實際上改變了董明珠的一生。假如她不做營銷人員,她就不可能得到一個令她的才能完全展現的舞臺,沒有這個舞臺,她就得不到領導的賞識,也就不會有后來的平步青云,一步步走上公司高層領導的職位。
世間之事往往如此,一個很小的決定,可能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當人們都在認為董明珠后來的種種傳奇經歷造就了她的人生輝煌時,卻忽視了她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決定。
或許有運氣的成分,即使是偶然的決定,董明珠也總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董明珠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做銷售,而是想做一個教師,或者醫生。她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里,家里有7個姊妹。由于最小,家里所有的成員都可以指責她,董明珠不服氣,就和她們頂嘴。突然有一天,董明珠想出去闖一闖,于是就來到了深圳一家生產化工產品的企業搞管理。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到珠海的一個朋友那里,結果被珠海寧靜的環境吸引住了,就來到了格力。
董明珠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偶然的選擇,會讓她在以后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的風云人物。
“我永遠是對的”,包含著董明珠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的管理理念。
“第一次做對”,這幾乎是每個企業對員工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工作中,有時即使是最簡單的工作,還是有人一錯再錯。比如,某廣告公司的員工就犯過這樣的一個錯誤,在為客戶制作的宣傳廣告中,將客戶的聯系電話中的一個數字弄錯了。當他們把制作的宣傳單交給客戶時,客戶由于時間緊,第二天就要在產品新聞發布會上使用它,因此沒有詳細審核就接收了。直到新聞發布會結束后,在整理剩下的宣傳單時,才發現關鍵的聯系電話有錯誤,而這樣的宣傳單已發放了5000多份。
客戶一怒之下,要求廣告公司巨額賠償。由于錯在己方,而且客戶召開新聞發布會的費用的確巨大。無奈之下,廣告公司只好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了賠償。但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這件事情傳開后,廣告公司便在客戶中失去了信譽,漸漸沒有生意可做了,因為沒有人再敢把自己的業務交給他們去做,害怕再出差錯給自己造成麻煩和損失。
一次小小的失誤,就把一家本來極有前途的廣告公司打垮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廣告公司的員工在工作中能細心點兒,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那么,這樣的現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也許有人會說:“第一次沒做對不要緊的嘛,我可以做第二次,做第三次!笔堑,第一次沒做對時可以重新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這樣做既浪費時間又會浪費精力,假如沒有及時發現錯誤,就會像上文中的廣告公司那樣,給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損失。
由此可見,不僅僅是員工應樹立“第一次做對”的觀念,企業的經營者同樣也應重視這個觀念,無論是在做一件普通的工作,還是像經營一個企業這樣的大事,都要抱著“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態度,唯有如此,才能盡量避免錯誤發生,才能盡量減少經濟損失。
倔強的董明珠肯定沒有意識到,她在說“我永遠是對的”的時候,已經達到了“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的境界。對于普通員工來說,達到這種要求可能看不出對企業的影響力,但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每一個戰略決策都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生死存亡,董明珠的這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影響力也就顯露出來了。
有的員工認為“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這個要求過于苛刻,有點不近情理!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既然我們都是凡人,怎么可能不犯錯誤?
但是,在很多成功的企業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比如,在麥當勞,炸雞腿、雞翅的時間是用秒來控制的。少一秒,雞肉沒熟透,多一秒,雞肉會顯老。也就是說,無論多一秒還是少一秒,都會影響雞肉的口感。因此,每個麥當勞員工都必須一次做對,因為顧客還在服務臺前等著呢。福特公司也如此要求員工。在整條流水生產線上,每一個零配件生產出來之后,馬上就被送去組裝,因為沒有庫存,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全線停產,所以必須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沒有任何回旋或找借口的余地。
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反映的是“變化之前的變化,視野背后的視野”,只有當一個人從全局角度進行戰略思考時,他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如果只是局限于局部的或者暫時的利益,很可能到最后才能發現自己開始的決策是錯誤的,一切都需要重新決策。
有這樣一個故事,足以看出“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的重要性。
上帝把兩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南,一群在北。上帝還給羊群找了兩種天敵,一種是獅子,一種是狼。
上帝對羊群說:“如果你們要狼,就給一只,任它隨意咬你們。如果你們要獅子,就給兩頭,你們可以在兩頭獅子中任選一頭,還可以隨時更換!蹦线吥侨貉蛳,獅子比狼兇猛得多,還是要狼吧。于是,它們就要了一只狼。北邊那群羊想,獅子雖然比狼兇猛得多,但我們有選擇權,還是要獅子吧。于是,它們就要了兩頭獅子。
那只狼進了南邊的羊群后,就開始吃羊。狼身體小,食量也小,一只羊夠它吃幾天了。這樣羊群幾天才被追殺一次。北邊那群羊挑選了一頭獅子,另一頭則留在上帝那里。這頭獅子進入羊群后,也開始吃羊。獅子不但比狼兇猛,而且食量驚人,每天都要吃一只羊。這樣羊群就天天都要被追殺,驚恐萬狀。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獅子。不料,上帝保管的那頭獅子一直沒有吃東西,正饑餓難耐,它撲進羊群,比前面那頭獅子咬得更瘋狂。羊群一天到晚只是逃命,連草都快吃不成了。
南邊的羊群慶幸自己選對了天敵,又嘲笑北邊的羊群沒有眼光。北邊的羊群非常后悔,向上帝大倒苦水,要求更換天敵,改要一只狼。上帝說:“天敵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必須世代相隨,你們惟一的權利是在兩頭獅子中選擇!
北邊的羊群只好把兩頭獅子不斷更換?蓛深^獅子同樣兇殘,換哪一頭都比南邊的羊群悲慘得多,它們索性不換了,讓一頭獅子吃得膘肥體壯,另一頭獅子則餓得精瘦。眼看那頭瘦獅子快要餓死了,羊群才請上帝換一頭。
這頭瘦獅子經過長時間的饑餓折磨后,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自己雖然兇猛異常,一百只羊都不是對手,可是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里的。羊群隨時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里,讓自己飽受饑餓的煎熬,甚至有可能餓死。想通這個道理后,瘦獅子就對羊群特別客氣,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了。羊群喜出望外,有幾只小羊提議干脆固定要瘦獅子,不要那頭肥獅子了。一只老公羊提醒說:“瘦獅子是怕我們送它回上帝那里挨餓,才對我們這么好。萬一肥獅子餓死了,我們沒有了選擇的余地,瘦獅子很快就會恢復兇殘的本性。”羊群覺得老羊說得有理,為了不讓另一頭獅子餓死,它們趕緊把它換回來。
原先膘肥體壯的那頭獅子,已經餓得只剩下皮包骨頭了,并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里的道理。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點,它竟百般討好起羊群來。而那頭被送交給上帝的獅子,則難過得流下了眼淚。
北邊的羊群在經歷了重重磨難后,終于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南邊的那群羊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了,那只狼因為沒有競爭對手,羊群又無法更換它,它就胡作非為,每天都要咬死幾十只羊,這只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只喝羊心里的血。它還不準羊叫,哪只叫就立刻咬死哪只。南邊的羊群只能在心中哀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要兩頭獅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悟出一點道理:北邊的羊群之所以能夠在最后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因為在一開始的時候,它們就掌握了主動權——獅子雖然兇猛,但我們有選擇權。這是北邊羊群的聰明之處,反正面對的都是兇惡的敵人,擁有選擇權總比總是處于被動位置好。雖然開始的一段時間它們沒有處理好和兩頭獅子之間的關系,但由于它們有了主動權,所以它們還可以及時改正。
南邊的羊群則不然,選擇一只狼之后,它們就再沒有任何的選擇權了,主動權完全控制在狼的手里,雖然狼比不上獅子兇狠,但它們由于沒有退路,也只能任由狼隨意宰割。
仔細分析,格力和國美之間的分歧,是不是和這個故事有點類似?當格力面對國美這個零售巨頭的挑戰時,它為什么敢于強硬地和國美叫板?因為主動權在格力的手里,離開了國美,它照樣可以利用自己的銷售渠道取得良好的市場份額,它有選擇的權利。而眾多的空調廠家之所以明明知道它們在被大賣場剝削,卻仍然不得不和大賣場合作,就是因為它們沒有選擇的權利,主動權不在它們的手里。
確切地說,時刻掌握主動權,這是董明珠的做事風格,正是因為她做任何事都能夠掌握主動權,所以她能夠做到“我永遠是對的”。當事情都在朝著自己的預定思路發展的時候,我們又怎么不可能永遠是對的?
當然,對自己為什么總是能夠掌握主動權,董明珠有自己的看法。她說:當一個人的決策是站在大家的利益上考慮問題,而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時,他就自然而然地占據了主動權。
也許,這也是董明珠能夠掌握主動權的原因之一吧。
- 上一篇:在線互動營銷VS傳統品牌營銷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