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黃金季營銷尋求“立足點”

臨近年末,零售業再次因為營銷手段的單一化而遭受口誅筆伐。其中,寧波某報稱:“洋節日,正在借助商家的促銷利器越來越頻繁地走進消費者的視野。除了早已為國內 消費者所熟識的圣誕節、情人節外,感恩節、狂歡節等也走上促銷臺。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清明、端午、元宵等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卻受到冷落。有的很少針對這些傳統節日搞促銷活動,有的即便開展了促銷,也無非是搞個打折活動了事。”
為什么傳統節日受到零售業的冷落?這其實是一個偽問題,不是因為商家“崇洋媚外”,也不是消費者忽略傳統文化。恰好相反,根源上,是因為我國傳統節日產品單一,開發不利所導致的。缺少特色節日商品做載體,商家的營銷自然也沒有立足點。
對于商家來說,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意味著什么?粽子、月餅、元宵,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商品。而因為缺乏創造性,眾商家只能擠在這個過于單一的載體上硬碰硬。與之相比,西方在圣誕節商品上就做足了文章,超市賣場可以開辟專門的“特區”,銷售從圣誕老人頭飾到圣誕樹、圣誕玩具在內的一系列商品。而家電賣場也會把各廠商推出的圣誕樹,或麋鹿造型的小家電擺放到顯眼處。百貨專柜的各品牌也會推出圣誕套裝等系列產品。
這一現象最顯著地反映在中、西情人節的不同上。筆者注意到,除了玫瑰花、巧克力外,國外廠商小到刻字情侶飾品、情侶手機,大到情侶外形的家電產品,無一不充分挖掘可利用價值。
而國內,一位商場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也為“七夕”促銷做了準備,但“我們在商品采購上沒做什么調整,所以商品還是以西方情人節的為主。”此外,不止一位商家曾公開抱怨,像民族娃娃、繡花荷包等這樣的中式禮品,目前國內的生產廠家很少,如果商場一次性大批量訂貨,恐怕都找不到大的廠家。這也是商家熱衷于西式節日促銷的原因。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傳統節日,也并不缺乏商機。同樣以“七夕”為例,“七夕節”也是“七巧節”,還是孩子們的“兒童節”。據民俗學家考證,從前過七月初七,主婦們總要忙著置辦七娘亭、七娘轎、紅頭繩、宮粉、綢花、胭脂等,而這些都是可以開發的“創意點”。
因此,所謂傳承傳統文化,并不能陷入純粹的營銷模式之爭。無論是哪一種模式,也不管是怎樣一種混合,終究要考慮可持續、求適度、行得通的商品做基礎。所以要想讓傳統節日進一步繁榮,把節日商業化是最有效的手段。那些研究者還不如呼吁商業公司去開發傳統節日周邊的產品和商業機會,只有這樣,才是抵抗洋節日的最好辦法。
- 上一篇:價格戰,將對手逼向一隅的營銷策略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