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站競爭導致營銷鏖戰升級
隨著財經網站競爭狀態的不斷升級,傳統的財經路數似乎已經很難再吸引那些新近成長起來的理財人。而在理財大戰中脫穎而出的新興派,誰將最終占據通往勝利的戰壕,決定權似乎還是交給了數以萬計的互聯網理財用戶手中。
互聯網總是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但有時突如其來的變革也會成為他們競相追逐的機會。
股市千余點的大起大落,便是中國互聯網交叉爭奪中的一塊新陣地。爭奪這塊炙熱陣地的是形形色色卻又同質化嚴重的財經網站。
事實上,各大財經網站及其財經頻道的逐步升級,與整個互聯網行業和“全民皆股”時代的轉變有著不可分割的直接聯系。隨著這場財經網站競爭狀態的不斷升級,傳統的財經路數似乎已經很難再吸引那些新近成長起來的理財人。而在理財大戰中脫穎而出的新興派,誰將最終占據通往勝利的戰壕,決定權似乎還是交給了數以萬計的互聯網理財用戶手中。
暗潮涌動
簡單的梳理一下,中國的互聯網經歷了10余年的發展,其間發生了三次顛覆性的浪潮。最初新浪、搜狐為代表的門戶網站,比拼的是海量的新聞和資訊;以Google、百度為首的搜索引擎崛起,滿足了我們對信息篩選上的需求;而我們正在經歷的第三次浪潮就是web2.0時代下互動、分享及體驗為核心的社區模式。這其中,財經網站及其財經頻道的變革升級也在浪潮中繼續。
相對于中國快速增長的互聯網用戶數量而言,理財市場的膨脹顯然并不落下風。有統計數字顯示,在眾多理財人士中,僅中國股民的數量就已超過1億,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隨著“全民皆股”時代的到來和理財市場的持續升溫,各大網站及其財經頻道也開始頻頻出招。
幾周前,中國雅虎對其財經頻道升級,增強了互動性、分享和白領理財的便利性特點。而后,新浪跟進改版了其財經頻道,股民吧、社區等產品引入。
更加被人期待的是搜索引擎們的舉動。繼發布了C2C戰略后,11月9日,搜索門戶百度又正式推出了擁有四個獨立域名的百度財經頻道,大有重整財經新聞門戶的“野心”。百度相關負責人表示,2007年根據百度上搜索數據的統計結果顯示,平均每天響應的財經領域相關關鍵詞搜索上億次,因此百度才推出財經新聞服務。
與此同時,和訊、金融界等垂直財經門戶也在不斷升溫的理財市場加放氣力。互聯網上的財經網站和理財頻道已經成為一個每秒鐘都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一場關于該如何去理財的“決斗”或許已是再所難免。
模式之爭
現在,財經頻道的建設上凝聚了各大網站最洶涌的目光。而在這場再所難免的混戰中,憑借財經資訊堆積的傳統派正在沒落,作為新興派的互動性財經頻道更為顯眼,他們的代表是上面提及的百度財經頻道以及重建后的中國雅虎財經頻道。但是此二者在模式上的探索也并不相同。
百度財經頻道分股票、基金、理財、債券、信托、港股等8個欄目,所顯示的新聞均來自百度新聞搜索抓取到的其它媒體發布的涉及財經問題的報道。在互動方面百度財經頻道與其“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全新的頻道,但在財經新聞方面稍有弱化。
盡管聲勢浩大,但百度的嘗試難稱“完美”。“和那些一般的網站相比,百度的搜索優勢明顯,但比較中又缺乏一些原創內容上的優勢,這是百度財經頻道此后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資深互聯網評論人士陶鈞杰對《財經時報》記者說。“此外,搜索對資訊的整合,客觀上也會減少用戶在交流和溝通上的可能性。”
百度發力財經雖然有些底氣不足,但由于其資源龐大,短期內很難看出的優勢在經過細致分析和更新后,便會逐漸顯現出來。而重構后的中國雅虎財經頻道優勢則“暴露”的更為明顯。
相比之下,中國雅虎財經頻道基本上是一個以互動、分享重構的平臺,與旗下的“知識堂”、“空間社區”保持了一致的策略。但同為新興派的財經頻道,中國雅虎更為突出的是功能組合上的優勢(“股票直播室”、“俠客”、“我的投資組合”)。
“我們是去年年底開始對財經頻道的改版。從那時的分析來看,所有的財經頻道都基本雷同,以新聞為核心,提供行情服務和機構的服務。”中國雅虎網站運營部總監毛新說。“發展到現在,雅虎與門戶型的頻道正在區別開。中國雅虎不是以新聞為核心,是以股票服務為核心,針對用戶增加服務。流量分布上,過去門戶集中在新聞頁面上,就雅虎而言,流量會更多集中在相關股票服務,專家在線直播、各股的頁面及提供機構的專業服務、我的投資組合。這樣能夠看出用戶黏性更高,過去用戶是瀏覽,現在則是使用。”
毛新說,中國雅虎財經頻道進行持續改版的思路是從過去比較偏重新聞角度轉向偏重股票服務,理解是對于現在國人收入增長、理財理念變強,大家關心自己的錢如何去花,比以前成熟。另一點,股市的回暖。大量新的股民、普通的股民又開始炒股,中國雅虎在想如何才能幫助他們去理財和炒股。
據悉,為了能夠吸引更多關注,中國雅虎財經頻道組建了一支由專家構成的50人團隊,從早9點到晚上9點向用戶提供股票咨詢,中國雅虎對改版后財經頻道的重視可見一斑。
- 上一篇:廣告策略應該放在營銷行為中去考慮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