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玄宗的成敗看領導的情感強度
2007-12-15 15:04:33 來源:卓博人才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開元盛世為何演變成天寶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曾開創了舉世聞名的開元盛世,使唐朝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頂峰。但就是這樣一種大好局面,到了天寶年間卻急轉直下。突然爆發的天寶之亂使得唐玄宗奔蜀、楊貴妃被逼殺、官軍被打得一敗涂地。大好河山,轉瞬間便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聲名顯赫的天朝大國從此一蹶不振,逐步走向了衰亡。
是什么原因使開元盛世那樣快地演變成天寶之亂呢?
據史書記載,開元年間,有一天唐玄宗照鏡子,見自己臉龐消瘦,悶悶不樂,旁邊的宦官進讒言道:“陛下用韓休為相,凡事力爭,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將其罷免,改用蕭嵩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雖瘦而天下必肥。蕭蒿為相,凡事唯唯喏喏,從不提出自己的見解,他退下去后,我總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辦不好。韓休為相,諸事力爭,他退下去后,我睡覺很踏實。”由這段軼事可見,唐玄宗當時用人頭腦是很清醒的,不以對自己是否順從來決定大臣的進退。由于唐玄宗能夠任用賢才,鼓勵生產,改革弊政,使得唐朝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經濟文化發展到頂峰。其中,唐詩最為后人稱道,而著名詩人高適、岑參、王維特別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開元年代,其他如音樂、繪畫、雕刻等藝術也都有顯著成就,史稱“開元盛世”。
然而,好景不長。開元末年,唐玄宗陶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倦于宵衣旰食”,開始追求享樂。這時,他對韓休不滿意了,用人的標準開始發生變化。他出去宴樂,總要說一句:“不要讓韓丞相知道。”可幾乎就是同時,韓休的諫疏便送來了。這使唐玄宗大為不快。不久,韓休病故。“善體上意,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登上了丞相的寶座。天寶之亂不可避免地來到了。
唐玄宗初期敢于樹立自己的對立面,雖然心里不快,但卻使自己決策正確。末期,喜歡事事順從自己的李林甫,導致了后悔莫及的失敗。拿心理學的話說,唐玄宗心理強度弱。
新希望的批判式思維
有一個企業心理強度大,這就是新希望集團。它內部有一個“項目批判式論證制度”。如要上一個項目,要請有關人士出面論證,而他們的論證不是從項目的可行性說起,而是從項目的可否性開刀。每個項目出來均要進行三輪“批判性論證”,第一輪在企業內部論證,第二輪是邀請企業外部各方面專家論證,第三輪是集中企業內部和外部專家共同論證。而且論證中不說優點和可行性,只對項目進行挑刺,誰批倒了就給誰大獎。只有經過這幾個回合的論證仍駁不倒的項目,集團就要研究這個項目投資上馬的時間問題了。
劉永好說:“我們請企業外部的人來批,如果一般人每人發1000元的論證費,那么批倒項目的人就發5000元的獎金,用最小的代價挖掘出項目的最大風險。”新希望集團采取這樣的“項目批判式論證制度”,確實也“批”死了許多項目。這樣做可以打破一些傳統的思維方式,也是對“智者千慮,心有一失”的匡正。一個所有的人都批不倒的項目,其成功的可能性大,要干也就能干成,這樣做可以避免企業領導層一拍腦袋就干的盲目做法。
“項目批判式論證制度”給出的啟示是,要把項目投資的風險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不妨多聽聽“反面”意見。
互動管理五大特點
新希望“項目批判式論證制度”,就是互動管理。
企業的創新能力包含兩個方面:核心競爭力和組織的整體活力。毋須置疑,后者是前者的環境和土壤。
然而,傳統的單向管理無力承擔激發和培育的責任,它保守,僵化,缺乏親和力,牢籠束縛了成員和組織的創造力。而互動管理相對于傳統單向管理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雙向管理。它的核心是組織與員工的相互塑造,目的是激發組織內部每個成員的活力,進而使整個組織保持整體創新能力。
互動管理的特點:
第一, 傳統單向管理把組織分為管理者和員工,而互動管理認為,每一位員工都是管理者。
第二,傳統單向管理強調“管理”,而互動管理強調塑造一個機制,自動自發。
第三, 傳統單向管理中,變革是CEO的事;而互動管理本身就是變革機制,變革是所有成員和整個組織的事。
第四,傳統單向管理中,下屬為領導服務。而互動管理認為,領導也為下屬服務。全公司建立雙向責任,形成互動文化。
第五,傳統單向管理中唱正調的人受到重視,而互動管理中“唱反調”的人受到重視。因為,絕妙創意都來源于“唱反調”。
互動管理的有效運用,關鍵是CEO的心理強度如何。
失敗基因:情感強度
而互動管理的前提是領導者必須解放自己的思想。CEO對人對事都不應當先入為主,更不應當在互動中有所保留。你希望聽到新的信息,并準備隨時改進自己的決策。當人們敞開胸襟的時候,他們就會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而不再是為了奉承領導或維持一團和氣而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實際上,一團和氣——這也是許多不愿意得罪人的領導者所追求的——可能成為真相的敵人,它會扼殺許多人的批判性思維,并最終使決策成為一紙空談。一旦這股追求一團和氣的風氣彌漫到整個公司,所有的決策都可能是這樣:當你離開會場時,大家馬上嘀嘀咕咕議論你剛才的建議;而你在場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反對。你可能覺得大家不忠心耿耿,其實這一切是你不經意間造成的。
你可能不記得,在一次互動中,有人提出一些你不同意的意見,你粗魯地警告別人不要自大,甚至打斷對方說話。三次之后,所有的人都不再有勇氣對你的意見進行駁斥,連正直的人也冷眼旁觀,你變成了“皇帝”——孤家寡人,大家發言時都看你的態度,所謂的互動成了你的“一言堂”。你應該告訴那個提出批評的人,“好的,讓我們仔細討論你的意見,首先聽聽大家的意見,然后我們再進行選擇。”這時,即使那個提出批評的人會收到更大的鼓勵。按照強化理論,如果領導者對某件事表現積極時,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你所欣賞的行為,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實踐這種行為。所以,領導者的行為決定其他人的行為。一個公司的文化是由這家公司的領導者決定的,領導者所表現或容忍的行為將決定其他人的行為。要想改變整個企業的行為方式,最有效的是行為方式改變領導者的情感強度。
情感強度是個心理學詞匯,反映出來就對自身具備自我批判精神,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接受失敗的現實、敢于承擔失敗的責任;而不是在企業業績不佳時,埋怨下屬、埋怨環境、埋怨運氣,把自己身上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只有通過這種深刻的反思,才能從根本上找到失敗的根源,樹立東山再起的勇氣。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在取得一定成績時,企業領導者也需要反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接受員工、接受客戶的意見。往往人在取得成就時受到批評或者誤解,會感覺非常委屈、痛苦,但是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是十全十美的。不少公司往往不是死在困境中,而是死在取得一定成績時頭腦發熱、盲目擴張上。所以,要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CEO,一定要鍛煉出這樣的胸襟:即使在一片頌揚聲中,也不沾沾自喜,而以追求卓越的態度不斷去改善自己和企業的行為。
情感強度也體現在對待員工上。首先,領導者要有清楚的頭腦判斷員工的工作表現和優缺點,要敢于重用那些品質優秀、工作刻苦、業績突出的員工,千萬不要有“武大郎開店”的思想,唯恐員工的出色表現會影響自己的位置,從而壓制打擊這些優秀員工,或“貪天之功為已有”,將別人的成績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同時,要勇于指出業績不佳的員工的缺點,特別一些關系深、感情好的老同事。當你發現他們不勝任某些工作時,先要誠懇地給予幫助,實在不行時就要進行調整,以保持公司各部門高效的運轉,做到量才適用、人盡其才。
適當的處分對被處分者并非壞事;相反,通過處分可能更能使他正視自己的問題,激發其斗志,或者從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或環境。同時,更重要的是這為所有員工樹立了榜樣。如果這些人不能承受處分而變得消沉,從另一角度看,正是證明了他們的情感強度有問題,確實沒有辦法承擔目前的職責,更不用說更重要的職責。
有一位曾在國內知名IT企業工作過的主管。他工作很有激情,也非常了解工作技巧。但是,他就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分不清個人與團隊的關系,辦事經常天馬行空,經常指責下屬以及其他部門配合的同事。久而久之,這位主管在公司內部變得極端孤立,業績自然就沒法上去,最后不得不離開公司。這件事對我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招聘人員,特別是主管,應該重點考察其情感強度,看看他是否能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同事、認識團隊。通常情況下,一個情感強度不足的領導者,很難聘到真正的人才。因為你不希望一位更加強干的下屬來“威脅”你的權威。為了保護這種脆弱的權威性,你喜歡事事順從你的人,排斥那些敢于提出新創意、對你的做法提出批評的人。實際上,你的情感脆弱,最終適得其反——整個公司因你而毀于一旦。那么,如何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整呢?
第一,樹立自我意識。“認識你自己”,千百年來,這一直是古人向我們提出的最偉大建議。只有當認識你自己之后,你才能客觀地評價和對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你知道自己行為上的不足以及情感上的缺陷,你一定有方法克服這些不足。一個領導者不可能同時是戰略專家、人力資源專家、技術專家、運營專家,你只要具備一方面就可以了,其他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幫助。但你的小小成功令你自滿,認為你無所不懂,恰恰可能你什么也不懂——一個不了解自己短處的人很難發現自己的長處。
第二,能夠自我超越。真是你明白了自己并非無所知曉,你才能接受他人,能夠在討論中鼓勵對方提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并學會在爭論中得到真知灼見。這時候,你才敢聘用那些比你聰明的人。這不是自我超越嗎?自我超越的人,真正具有安全感,建立了真正的自信。
第三,永遠做到謙遜。對自己越清楚,越能采取一種現實的態度對待別人,越能解決問題。因為你已經學會了傾聽,并承認自己很多方面不如人,表明了一種隨時隨地向任何人學習的態度。謙遜的心態使你成為優秀的領導,你能向天下人學習,你就是天下人的領導。
公司治理不如心理治理
在中國公司治理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在于,董事會難以形成合作的局面,董事們不平等,而這也正是當前“現代公司”中的缺陷。中國國企改制而來的公司董事把董事長的決定視為圣旨;而多元股權的公司董事只想著自己所代表的股東,沒有合作的意識。這種角色正是現代企業制度面目下的陰影。中國很多董事會存在隱藏性的雙層權力結構——重要董事和不重要的擺設董事,不重要的董事、弱勢的董事被輕視,僵局就難以避免了。很多董事不是基于商業能力而是因為政治關系被解聘的。
如何解決?建立董事會的情感強度,消除等級制,所有董事都沒有特殊地位,重大事情必須經過所有成員審議通過,這樣一來通過機制破除了對立,通過給每個董事會成員完全一樣的知曉權利,公開辯論的氛圍自然形成了。不然,重大事宜不知曉,不深入參與,怎么能通過董事會創造競爭優勢呢?
唐玄宗李隆基曾開創了舉世聞名的開元盛世,使唐朝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頂峰。但就是這樣一種大好局面,到了天寶年間卻急轉直下。突然爆發的天寶之亂使得唐玄宗奔蜀、楊貴妃被逼殺、官軍被打得一敗涂地。大好河山,轉瞬間便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聲名顯赫的天朝大國從此一蹶不振,逐步走向了衰亡。
是什么原因使開元盛世那樣快地演變成天寶之亂呢?
據史書記載,開元年間,有一天唐玄宗照鏡子,見自己臉龐消瘦,悶悶不樂,旁邊的宦官進讒言道:“陛下用韓休為相,凡事力爭,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將其罷免,改用蕭嵩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雖瘦而天下必肥。蕭蒿為相,凡事唯唯喏喏,從不提出自己的見解,他退下去后,我總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辦不好。韓休為相,諸事力爭,他退下去后,我睡覺很踏實。”由這段軼事可見,唐玄宗當時用人頭腦是很清醒的,不以對自己是否順從來決定大臣的進退。由于唐玄宗能夠任用賢才,鼓勵生產,改革弊政,使得唐朝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經濟文化發展到頂峰。其中,唐詩最為后人稱道,而著名詩人高適、岑參、王維特別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開元年代,其他如音樂、繪畫、雕刻等藝術也都有顯著成就,史稱“開元盛世”。
然而,好景不長。開元末年,唐玄宗陶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倦于宵衣旰食”,開始追求享樂。這時,他對韓休不滿意了,用人的標準開始發生變化。他出去宴樂,總要說一句:“不要讓韓丞相知道。”可幾乎就是同時,韓休的諫疏便送來了。這使唐玄宗大為不快。不久,韓休病故。“善體上意,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登上了丞相的寶座。天寶之亂不可避免地來到了。
唐玄宗初期敢于樹立自己的對立面,雖然心里不快,但卻使自己決策正確。末期,喜歡事事順從自己的李林甫,導致了后悔莫及的失敗。拿心理學的話說,唐玄宗心理強度弱。
新希望的批判式思維
有一個企業心理強度大,這就是新希望集團。它內部有一個“項目批判式論證制度”。如要上一個項目,要請有關人士出面論證,而他們的論證不是從項目的可行性說起,而是從項目的可否性開刀。每個項目出來均要進行三輪“批判性論證”,第一輪在企業內部論證,第二輪是邀請企業外部各方面專家論證,第三輪是集中企業內部和外部專家共同論證。而且論證中不說優點和可行性,只對項目進行挑刺,誰批倒了就給誰大獎。只有經過這幾個回合的論證仍駁不倒的項目,集團就要研究這個項目投資上馬的時間問題了。
劉永好說:“我們請企業外部的人來批,如果一般人每人發1000元的論證費,那么批倒項目的人就發5000元的獎金,用最小的代價挖掘出項目的最大風險。”新希望集團采取這樣的“項目批判式論證制度”,確實也“批”死了許多項目。這樣做可以打破一些傳統的思維方式,也是對“智者千慮,心有一失”的匡正。一個所有的人都批不倒的項目,其成功的可能性大,要干也就能干成,這樣做可以避免企業領導層一拍腦袋就干的盲目做法。
“項目批判式論證制度”給出的啟示是,要把項目投資的風險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不妨多聽聽“反面”意見。
互動管理五大特點
新希望“項目批判式論證制度”,就是互動管理。
企業的創新能力包含兩個方面:核心競爭力和組織的整體活力。毋須置疑,后者是前者的環境和土壤。
然而,傳統的單向管理無力承擔激發和培育的責任,它保守,僵化,缺乏親和力,牢籠束縛了成員和組織的創造力。而互動管理相對于傳統單向管理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雙向管理。它的核心是組織與員工的相互塑造,目的是激發組織內部每個成員的活力,進而使整個組織保持整體創新能力。
互動管理的特點:
第一, 傳統單向管理把組織分為管理者和員工,而互動管理認為,每一位員工都是管理者。
第二,傳統單向管理強調“管理”,而互動管理強調塑造一個機制,自動自發。
第三, 傳統單向管理中,變革是CEO的事;而互動管理本身就是變革機制,變革是所有成員和整個組織的事。
第四,傳統單向管理中,下屬為領導服務。而互動管理認為,領導也為下屬服務。全公司建立雙向責任,形成互動文化。
第五,傳統單向管理中唱正調的人受到重視,而互動管理中“唱反調”的人受到重視。因為,絕妙創意都來源于“唱反調”。
互動管理的有效運用,關鍵是CEO的心理強度如何。
失敗基因:情感強度
而互動管理的前提是領導者必須解放自己的思想。CEO對人對事都不應當先入為主,更不應當在互動中有所保留。你希望聽到新的信息,并準備隨時改進自己的決策。當人們敞開胸襟的時候,他們就會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而不再是為了奉承領導或維持一團和氣而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實際上,一團和氣——這也是許多不愿意得罪人的領導者所追求的——可能成為真相的敵人,它會扼殺許多人的批判性思維,并最終使決策成為一紙空談。一旦這股追求一團和氣的風氣彌漫到整個公司,所有的決策都可能是這樣:當你離開會場時,大家馬上嘀嘀咕咕議論你剛才的建議;而你在場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反對。你可能覺得大家不忠心耿耿,其實這一切是你不經意間造成的。
你可能不記得,在一次互動中,有人提出一些你不同意的意見,你粗魯地警告別人不要自大,甚至打斷對方說話。三次之后,所有的人都不再有勇氣對你的意見進行駁斥,連正直的人也冷眼旁觀,你變成了“皇帝”——孤家寡人,大家發言時都看你的態度,所謂的互動成了你的“一言堂”。你應該告訴那個提出批評的人,“好的,讓我們仔細討論你的意見,首先聽聽大家的意見,然后我們再進行選擇。”這時,即使那個提出批評的人會收到更大的鼓勵。按照強化理論,如果領導者對某件事表現積極時,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你所欣賞的行為,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實踐這種行為。所以,領導者的行為決定其他人的行為。一個公司的文化是由這家公司的領導者決定的,領導者所表現或容忍的行為將決定其他人的行為。要想改變整個企業的行為方式,最有效的是行為方式改變領導者的情感強度。
情感強度是個心理學詞匯,反映出來就對自身具備自我批判精神,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接受失敗的現實、敢于承擔失敗的責任;而不是在企業業績不佳時,埋怨下屬、埋怨環境、埋怨運氣,把自己身上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只有通過這種深刻的反思,才能從根本上找到失敗的根源,樹立東山再起的勇氣。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在取得一定成績時,企業領導者也需要反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接受員工、接受客戶的意見。往往人在取得成就時受到批評或者誤解,會感覺非常委屈、痛苦,但是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是十全十美的。不少公司往往不是死在困境中,而是死在取得一定成績時頭腦發熱、盲目擴張上。所以,要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CEO,一定要鍛煉出這樣的胸襟:即使在一片頌揚聲中,也不沾沾自喜,而以追求卓越的態度不斷去改善自己和企業的行為。
情感強度也體現在對待員工上。首先,領導者要有清楚的頭腦判斷員工的工作表現和優缺點,要敢于重用那些品質優秀、工作刻苦、業績突出的員工,千萬不要有“武大郎開店”的思想,唯恐員工的出色表現會影響自己的位置,從而壓制打擊這些優秀員工,或“貪天之功為已有”,將別人的成績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同時,要勇于指出業績不佳的員工的缺點,特別一些關系深、感情好的老同事。當你發現他們不勝任某些工作時,先要誠懇地給予幫助,實在不行時就要進行調整,以保持公司各部門高效的運轉,做到量才適用、人盡其才。
適當的處分對被處分者并非壞事;相反,通過處分可能更能使他正視自己的問題,激發其斗志,或者從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或環境。同時,更重要的是這為所有員工樹立了榜樣。如果這些人不能承受處分而變得消沉,從另一角度看,正是證明了他們的情感強度有問題,確實沒有辦法承擔目前的職責,更不用說更重要的職責。
有一位曾在國內知名IT企業工作過的主管。他工作很有激情,也非常了解工作技巧。但是,他就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分不清個人與團隊的關系,辦事經常天馬行空,經常指責下屬以及其他部門配合的同事。久而久之,這位主管在公司內部變得極端孤立,業績自然就沒法上去,最后不得不離開公司。這件事對我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招聘人員,特別是主管,應該重點考察其情感強度,看看他是否能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同事、認識團隊。通常情況下,一個情感強度不足的領導者,很難聘到真正的人才。因為你不希望一位更加強干的下屬來“威脅”你的權威。為了保護這種脆弱的權威性,你喜歡事事順從你的人,排斥那些敢于提出新創意、對你的做法提出批評的人。實際上,你的情感脆弱,最終適得其反——整個公司因你而毀于一旦。那么,如何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整呢?
第一,樹立自我意識。“認識你自己”,千百年來,這一直是古人向我們提出的最偉大建議。只有當認識你自己之后,你才能客觀地評價和對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你知道自己行為上的不足以及情感上的缺陷,你一定有方法克服這些不足。一個領導者不可能同時是戰略專家、人力資源專家、技術專家、運營專家,你只要具備一方面就可以了,其他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幫助。但你的小小成功令你自滿,認為你無所不懂,恰恰可能你什么也不懂——一個不了解自己短處的人很難發現自己的長處。
第二,能夠自我超越。真是你明白了自己并非無所知曉,你才能接受他人,能夠在討論中鼓勵對方提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并學會在爭論中得到真知灼見。這時候,你才敢聘用那些比你聰明的人。這不是自我超越嗎?自我超越的人,真正具有安全感,建立了真正的自信。
第三,永遠做到謙遜。對自己越清楚,越能采取一種現實的態度對待別人,越能解決問題。因為你已經學會了傾聽,并承認自己很多方面不如人,表明了一種隨時隨地向任何人學習的態度。謙遜的心態使你成為優秀的領導,你能向天下人學習,你就是天下人的領導。
公司治理不如心理治理
在中國公司治理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在于,董事會難以形成合作的局面,董事們不平等,而這也正是當前“現代公司”中的缺陷。中國國企改制而來的公司董事把董事長的決定視為圣旨;而多元股權的公司董事只想著自己所代表的股東,沒有合作的意識。這種角色正是現代企業制度面目下的陰影。中國很多董事會存在隱藏性的雙層權力結構——重要董事和不重要的擺設董事,不重要的董事、弱勢的董事被輕視,僵局就難以避免了。很多董事不是基于商業能力而是因為政治關系被解聘的。
如何解決?建立董事會的情感強度,消除等級制,所有董事都沒有特殊地位,重大事情必須經過所有成員審議通過,這樣一來通過機制破除了對立,通過給每個董事會成員完全一樣的知曉權利,公開辯論的氛圍自然形成了。不然,重大事宜不知曉,不深入參與,怎么能通過董事會創造競爭優勢呢?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孤獨的高層管理者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