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而合”締造新的商業空間
沒有行業領袖、沒有技術霸權、沒有價格聯盟、沒有事先約定、沒有進入門檻,一切都由一種無形的神秘力量在推動
當基于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基于企業個體的商業空間出現后,就意味著一個問題的出現:不同企業、不同產品、不同產業之間,是如何圍繞著一種生活方式,共同創造出商業空間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之間沒有事先預謀、沒有合作協議、甚至都彼此毫不相知……在“廚房革命”所引發的現代生活方式中,席卷進了房地產企業、家電企業、方便食品等等多個不同的行業,但是,我們從未聽說過哪一家房地產公司,在設計房屋時會去征求排油煙機企業的建議,更沒有見到房地產公司與排油煙機企業之間,事先簽訂什么合作協議。
那么,它們之間的事實合作,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近年來,手機業務在全球的快速增長,令人瞠目結舌。在中國,當前手機年產能力已經達到2.5億臺,手機普及率已達到25.1%,并依舊保持著繼續攀升的勢頭。但是,手機制造商千萬不要得意忘形地誤以為:手機制造業如此強勁的增長勢頭,是來自于自身的制造能力、研發能力或是滿足顧客的能力——不!這不是事實真相。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移動運營商、手機制造商、短信服務商等等企業,其實它們的顧客都是同一個或同一群人,但是,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單獨承擔起服務顧客的責任;只有這些企業共同行動起來謀求一個“解決方案”,才可能達到為顧客服務的目的。
假如沒有移動商運行能力的提高、短信商內容服務的豐富多彩、甚至是數碼影像業務的迅速介入,僅僅憑借手機制造商自身的力量與努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造就出手機產業如此迅猛的快速增長和巨大的商業空間。更準確地說,手機產業巨大商業空間的出現,并不是依賴于手機企業核心競爭力而出現,而是出現在了手機企業外部相關聯的企業行動中。事實上,手機已經不再是通信產品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它需要不同行業、不同產業、不同產品之間的共同合作,打造出完美的服務能力。
需要給予特別關注的是:不要將這種現象等同于戰略協同等等一類的說法,我們今天知道的是,一百多年來的企業管理歷史,一直是遵循著“事先預謀”的基本商業原則。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時期,企業內部的計劃和預算,是一種預謀;企業對外銷售的渠道設計與宣傳策劃,是一種預謀;以削減競爭對手實力、甚至是消滅競爭對手為目的商業行為,譬如價格戰等等手段,更是一種預謀式的刺殺行動。它意味著企業必須改變現有的“預謀式”的商業理念和行為,因為“預謀”在商業黑洞面前是那么的軟弱和無能為力。
事實上,在手機的“商業空間”出現令人瞠目結舌的增長中,移動運營商、手機制造商、短信服務商等等相關聯的企業之間,沒有出現主動性的戰略聯盟或協同、沒有法律意義上的協作契約、甚至沒有任何事先的商量和預謀,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不謀而合”中。
這是“不謀而合”的勝利:沒有行業領袖、沒有技術霸權、沒有價格聯盟、沒有事先約定、沒有進入門檻,一切都由一種無形的神秘力量在推動——這是生活方式本身的力量。
首先,“不謀而合”所形成的無形力量,要比“有預謀”協同或合作的力量,更為強大和奇特。事實上,“不謀而合”造就了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平等的商業平臺或空間,任何行業、任何產業、任何企業、甚至是任何個人,都可以在沒有限制性因素或條件下自由地進入與退出——自由進入與退出的企業數量越多、速度越頻繁,就意味著新的商業空間出現的幾率和機會就越多。顯然,這是企業之間主動性協同或聯盟所無法創造出來的開放的商業空間,事實上,企業行業或產業之間的聯盟或協同,正在走向一個封閉性的行業壟斷。
其次,“不謀而合”制造出了商業的不確定性。沒有人會知道手機新的商業空間增長,是來自于哪一家企業、哪一個產品、哪一段時間,因為“不謀而合”創造出的是一個平等的、網絡化的自由商業平臺,任何一家不起眼的小企業甚至是個人的介入,都可能引爆手機業務的商機。至少就目前來看,隨著網絡音樂的加入、軟件商的深度介入、以及其它更加意想不到的產品或服務的介入,手機業務的商業增長空間,將不會再由手機企業自己單獨做主。事實上,圍繞著手機業務進入的企業或產品越多,就意味著手機業務本身越是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增長。
其三,在“不謀而合”創造出的自由商業空間里,最重要的是企業自身的敏感、應變和適應,這意味著傳統企業封閉性、命令控制式的管理,必須被主動或被動地終結。一個企業自身的開放性、包容性與合作性越好,企業就越是能夠主動地創造出碰撞的機會,而這種碰撞會導致新的商業空間的出現。“企業規模論”以及因此所衍生的大規模兼并行動、以及加大投入等等內部因素,對于企業商業空間的維護和增長的影響,將越來越小——假如企業之間的產品或服務合作,不能產生出新的商業空間,那么,所有的戰略聯盟、協同或并購,都變得沒有意義。
這是企業創造“新的商業空間”的新視角——它既不是管理大師德魯克從外向內“滿足顧客”創造商業空間的角度,也不是邁克爾·波特從企業所處價值鏈上的位置看待商業空間的視角。事實上,它是從社會化的、立體性的、商業網絡世界的角度看待企業和商業空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立體而無意識的合作,會生產出重新定義生活方式的神奇效果。此時,德魯克經典的“細分顧客與滿足顧客”變得不再有意義,或者說,當滿足顧客的任務將由不同行業、不同產業、不同產品共同承擔時,就意味著企業新的商業空間,將出現在所有相關聯企業的共同創造中。
在“自由商業空間”的世界里,每一個企業——無論它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也無論它是小玩意的消費品、還是高科技的智能產品——都是自由商業空間里的點點繁星,沒有高貴和卑賤之分,沒有霸權和弱小之分,甚至連快速與緩慢之分都消失了;反過來說,在這樣一個社會化的商業網絡世界里,大企業與小企業、新產品與老產品、新產業與舊產業,它們之間獲得商業空間的幾率幾乎相等、失敗的幾率也接近相同,我們會越來越看到這必將會成為一個事實。
早年為新聞記者,后下海經商,從事私人企業經營管理十余年,公司旗下曾擁有通信尋呼、航空游覽、現代農業等多家企業。現為清華大學總裁研修班客座教授、清華紫光集團教育管理中心首席管理咨詢師,已經出版《永不消失的責任》、《中國人的管理邏輯》等專著。
- 上一篇:20美金要買什么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