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業深度“貧血”滬上藍領遭“搶親”
制造業技術人才緊缺,藍領工人的缺口仍然在加大,而復合型高級藍領更是奇貨可居,不少正在參加相關技術培訓的學員雖然尚未畢業,卻已經被眾多企業搶訂,這足以表明制造業的嚴重“貧血”,導致藍領早早被訂“娃娃親”。
模具工身兼三職月薪兩萬
蔡甬(模具工)
蔡甬今年46歲,很“吃香”,雖然已經下崗,但每周的工作安排還是滿滿當當,以至于跟妻子、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都很少。盡管沒有工作單位,可蔡甬每月收入將近兩萬元,是三家工廠的“高級顧問”:周一周二在嘉定的某汽車零件廠上班,周三周四又被江蘇南通的一家船廠接去指導工作,周五及雙休日則要“顧問”浙江某機械廠。蔡甬說,如果有三頭六臂,更多的工廠會把他拉去。在每家工廠一周只能做兩天,廠里也無奈,他們只能將需要精加工的關鍵零件留著,等蔡甬去上班后交貨。但是蔡甬覺得自己有些力不從心,不是體力上的原因,而是現在的電腦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設備連他這個老師傅都對付不了。
機械制造業人才一直以來都患有“貧血癥”,城市里的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去學,覺得低人一等,寧可讓他們在家“啃老”,而這個行業又需要大量的工人,于是農民工被招進了工廠。靜安區勞動局副局長葛安基說,許多農民工的文化知識結構遠遠勝任不了類似精密工程方面的要求,因此,機械制造業人才匱乏,供量嚴重不足。現在,藍領數量型的矛盾已經讓位于結構型矛盾,即必須盡快讓藍領的素質得到提高,與此同時,呼吁多培養復合型的高級藍領,是目前機械制造行業的頭等大事。
據新加坡精工及模具協會秘書長潘正光介紹,機械制造行業是一個跨度非常大的基礎行業,小至月餅、大至汽車,都離不開它。按照過去的教學模式,生產線上當一個零件出了問題,車工會說是磨工的問題,磨工則推脫是銑工的差錯。由于目前我國機械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大都是單一工種的培訓,中專、技校、職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便對其他工種有所了解,也都是蜻蜓點水,很難達到協調各個工種的工作能力。現代應用技術培訓中心負責人鄭信訪說,如果學生技術全面,當他在做銑床時,就會為下一步的磨床做好準備,這樣就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一些發達國家,藍領工人的培訓基本上都是復合型的。
知名企業高薪“搶親”預訂學員
小張(精密加工培訓班學生)
小張來自新疆,是精密加工培訓班里家最遠的學生。高考發榜時,小張因成績不夠理想,讓全家人郁悶了很長一段時間,那個時候他自己心情也很不好,唯有前途茫茫的感覺。后來,還是舅舅的一則信息幫了他的忙。舅舅在上海工作,按小張的說法,他絕對消息靈通。舅舅告訴他們,上海即將開辦一個精密加工培訓班,目前這方面人才緊缺,培訓畢業后馬上可以在上海的企業中找到工作,說不定還有機會出國謀職。這個消息驅散了張家天空的烏云,小張本人也很高興,立馬打點行裝,奔上海而來。
據上海模具協會秘書長董方元透露,目前全國精密工程的技術工人缺口達60萬,僅上海就有1500家模具專業生產廠,一些廠家經常向協會反映招不到復合型藍領工人。
據悉,精密加工培訓課程近日已正式啟動,不僅向學員教授各種機械加工工藝理論,還增加了動手操作部分,要求學員動手操作的時間必須達到整個課程的70%(在本市的一些普通教學課程中,生產實踐一般只占到整個教學計劃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目前已經有近40名學員開始接受培訓,學制一年,合格者可領到NITEC國際證書。僅僅才上了幾天課,滬上的一些知名企業、在滬的合資企業,包括國外某些企業就對這些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在向校方預訂學員了,還為中國學生開出了數目不小的薪水標準。由于還在“搖籃”里的人才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趨勢,由上海現代應用技術培訓中心和新加坡精工及模具協會聯手打造的精密加工課程明年還將擴招。
據業內人士介紹,機械制造業復合型人才在國內月薪約為普通藍領的1.5倍,在澳洲年薪最低為24萬元人民幣左右。
相關鏈接
NITEC國際證書
NITEC(精密工程)國際證書由新加坡國家工藝教育局頒發,是具有國際權威性的技術資格證書。在歐洲、澳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大型跨國企業都優先錄取具有NITEC國際證書的求職者。
藍領培訓成本
目前,一個全日制高級藍領,如果參加高職類的學習需要3年時間,學費3萬元至5萬元;大專類的學習成本約2萬元;而精密加工培訓學制1年,成本約1.4萬元;如果是沒有技能基礎的學生,則需要2年培訓時間,其優勢在于時間成本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