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從2000拼到2380萬的經歷
從2000美元起步,十年磨一劍,最后以2380萬美元的價格把自己的公司賣掉,來自中國臺灣的Peter與合伙人Steve最近在美國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交易。
日前在亞商全球市場策略有限公司舉辦的“中國企業品牌化”系列論壇上,Peter現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為“如何將企業賣個好價錢”提供了一個生動真實的案例。
2000美元艱難起步
1991年,Peter與Steve走到一起,共同創立了105°公司,從事體育用品的進出口貿易。
創辦公司之前,Peter和Steve已經在美國打拼多年,都在體育用品貿易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并且各有所長:Peter和供應商非常熟悉,與中國臺灣的生產廠家聯系密切;而Steve在營銷領域則有積累,與很多體育用品經銷商有良好的關系往來。
他們合計了一下,覺得如果讓Steve從大的體育用品經銷商那里拿到訂單,再讓Peter回中國臺灣找廠家生產,由于生產成本低廉,中間的利潤應該非常可觀,兩人一拍即合。
雖然當時兩人都很窮,但他們動用了各自的積蓄,拿出2000美元,雙方各占50%的股份,105°公司艱難起步。萬事開頭難,起步之初,他們盡管拿到了訂單,但是沒有足夠的預付款,生產廠家也不愿意冒險生產。如果去貸款,但當時銀行的利率很高,負擔很重;找朋友借,金額太少也無濟于事。
Peter決定回臺灣找廠家幫忙,憑借多年的信譽,Peter成功地說服了一家工廠,他和Steve各拿出10%的股份無償送給工廠,工廠則拿出40萬美元貸給Peter,而且讓他們享受出貨90天后付款的待遇,總算解決了資金問題。
兩個人的努力沒有白費。第一年,他們就完成了1500萬美元的貿易額,比預計高出3倍,不僅得到了很多經銷商的訂單,而且還幫助許多臺灣的企業迅速成長。不到一年,他們還掉了所有債務,還在1993年的丹佛商會上被評為“最佳新人獎”。
提高公司透明度
成立之初,Peter和Steve兩人就想到將來可能會把公司賣掉,所以他們并沒有把公司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在多年的運作中始終非常規范,賬目收支都很干凈。
Peter舉例說,他們兩個創始人都嚴格遵守財務制度,汽油費從來都是自己付,也沒有把請朋友吃飯的錢拿回來報銷,更沒有把自己的家人安排在公司上班。公司所有的管理都有嚴格規定,透明度很高,就像一座可以隨時入住的“公寓”,公司的盈利能力也與日俱增。
在丹佛商會上拿到“新人獎”之后,105°公司開始受到風險投資家們的關注。1996年,首次有人提出來想全盤買下105°公司,并開價1600萬美元,“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105°那么值錢。一般風險投資是把公司過去3年的平均獲利乘以3作為收購價格,但他們出的價還明顯高于這樣算出來的價格。”
Peter至今對9年前的事情記憶猶新,“我們最后沒有賣是因為要收購我們公司的人不太可靠,我們覺得他信譽度不高,擔心公司賣出去以后危險系數會很高。事實上,并不是誰出的價錢高,我們就會把企業賣給誰。”
后來,Peter聘請了財務專家,負責“拋繡球”。財務專家主要抓好兩件事情:一是在中國臺灣分散采購,二是開發新的客戶,增加訂單,降低風險。
80只龍蝦幫助成交
1999年,機會再次來臨,風險投資商決定聯合銀行共同收購105°,這一次給出的價格是2380萬美元。由于金額巨大,風險投資商們非常慎重,他們和公司的采購商、供應商、員工、行業分析師多次協商,一直沒有定下來。
誰也沒想到,最后居然是80只龍蝦讓這筆交易一錘定音。
“當時,我們一個客戶從美國明尼蘇達州飛過來簽訂單,因為是老朋友,而且當地盛產龍蝦,所以他帶了80只龍蝦過來,于是公司開了一個大的宴會,邀請所有的員工一起度周末。沒想到,負責這筆投資的幾個人也臨時到場,當他們看到這80只龍蝦時,就再也沒有猶豫,第二天便和我們簽訂了收購合同。”
Peter說,自己很感謝這80只龍蝦,因為它們代表著公司和客戶的良好關系,以及員工的融洽氛圍,這一點給了投資者很強的信心。
賣出公司后,Peter和Steve又在公司做了一年,幫助購買方平穩過渡,而且還共同拿出一筆獎金分給所有的員工,鼓勵他們留下來繼續為公司效力。
- 上一篇:木匠白手起家22年間創造出億萬財富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