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都:以環境承載能力安排生產
有"中國皮都"之稱的浙江省平陽縣水頭鎮,曾經因為制革業的重度污染被列為全國十大環境違法典型案例之一。水頭人轉變觀念,出資1.435億元進行整改,以環境的承載能力安排生產,環境好轉。
水頭鎮是我國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場、豬皮集散地和加工地,制革業曾經年產值近40億。但是制革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前制革工廠的廢水不經處理就排進了流經這里鰲江,鰲江水質遠遠低于劣V類水平。
據介紹,水頭鎮制革企業的全面停產整治是從2006年11月15日開始的,治污理念從"依照生產能力建設配套污水處理廠",轉變為"以環境容量統籌生產"。權威部門的測算數據顯示:水頭制革廢水排放總量應控制在日1.7萬噸以下,廢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控制在250毫克每升以下。為此,水頭制革企業從1261家淘汰、兼并重組至39家。用以加工皮革的核心工具--轉鼓,也從3300多只削減到469只。制革廢水排放總量從原來7.15萬噸/日削減到1.7萬噸/日以下,減幅達76%,鰲江水質明顯好轉。
平陽縣副縣長陳景寶把這次整治形象地比喻為"休克療法",平陽縣財政一年因此而靜態損失1 .5億,影響工業增加值增幅15個百分點以上。但同時,陳景寶認為治污也帶來了水頭的產業升級,現在制革業的產業鏈得以延長,很多原來的制革企業轉而生產皮帶、寵物用具和明膠等,今年1至8月皮件業產值已達11.2億元,不少產品已出口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