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企業的"人本之道"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企業的一個共識,而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也成為是企業在21世紀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以人為本”、“人本管理”等概念曾經被很多中國企業視為一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是當這些抽象的理念和管理哲學遭遇到活生生的現實之后,企業就開始變得迷惘。但是,“什么是以人為本?”“怎樣以人為本?”“以什么人為本?”“以人為何本?”我們的絕大多數企業似乎從來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樣一些問題,因此,他們在進行管理實踐選擇的時候,往往是在剛剛奮力從一個泥潭中爬出來,很快又在不知不覺之中陷入另外一個泥潭。很顯然,理念和現實之間是存在差距的,在國際經驗和中國的管理實踐之間也同樣沒有一條可以直達的高速公路,其中或凸顯或隱藏著很多的溝溝坎坎,如果僅僅指望利用任何一種單一的技術和抽象的理念來幫助我們解決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那無異于白日做夢。相反,只有真正坐下來冷靜思考,在理論和實踐之間不斷跳躍,在中國和國際之間不斷交替,才能真正理解能夠幫助中國企業成長和發展的人本之道到底應當是個什么樣子。
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一個專業領域在中國的發展其實也不過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在這十幾年間,曾經有很多概念和理念在中國企業界盛極一時,其中包括企業文化、學習型組織、能力模型、平衡計分卡等等。但是仔細一看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并未因此而變得更加富有競爭力,企業的氛圍變得更加和諧。究其根源,就是我們依然缺乏對企業中人的問題的根本性思考。如果不理解人,不理解人性,不理解中國企業中的人性本質以及這些人性因素在中國現實狀況下的表現形式,我們就無法真正用一種以員工為本,同時也以企業為本、以客戶為本的方式來構建自己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本人曾經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一職多年,親眼目睹了從計劃經濟的勞動管理和人事管理到市場經濟的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經歷了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領域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成長和發展的前前后后,遭遇過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將人力資源管理理解為人口管理和計劃生育的誤會,也看到了人力資源管理不僅有了獨立的本科專業,而且逐漸培養出了碩士和博士。回首過去,在推動中國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快速提高的因素中,除了中國企業競爭和發展的需要形成了對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技術的強烈需求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一大批理論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學者的出色工作,促進了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工具的引入及其在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的消化和發展。劉昕博士正是致力于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這批中青年學者中非常出色的一位。
劉昕自1987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學習,后師從我國著名勞動經濟學家以及中國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創始人之一趙履寬教授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97年在中國首次獲得勞動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不久,劉昕就受到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的資助,于1998年赴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從事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回國之后,劉昕博士一方面繼續研究和翻譯國外的一些人力資源管理科研成果和著作,了解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的前言問題;另一方面以培訓和咨詢作為媒介,加強與中國企業界的溝通和交流,致力于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和工具在中國的應有和轉化研究。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和工作的這二十個年頭中,劉昕博士先后出版各種專著、譯著、教科書15部,發表各類文章近百篇。先后為中國電信、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中央電視臺、湖南省電力公司、哈爾濱三精制藥公司等一大批著名企業和事業單位提供了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咨詢服務。正因為如此,劉昕博士不僅對西方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有著比較清晰的了解,而且對中國企業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實踐也有著深刻的洞察。此次出版的《人本之道——中國人力資源管理沉思錄》一書,可以說是劉昕博士最近20年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學習和實踐的總結。該書以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發展回顧、人力資源戰略、企業與員工間關系、領導與文化、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七大主題,通過對企業管理實踐的分析和大量的案例和事例,以一種生動活潑的筆觸闡述了對各種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深入思考。該書理論結合實踐,視角獨特,語言流暢,娓娓道來,既適合中國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閱讀,也非常適合人力資源管理從業者,還有各高等院校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及其相關專業學習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
事實上,所有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有責任像劉昕博士一樣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就是,到底什么才是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競爭需要,同時又與中國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和社會相適應的人本之道,如何才能既激發人性的光輝,同時又能成就中國企業的未來。
- 上一篇:和而不同:領導的用人原則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