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誤把手段當目的
查爾斯漢迪是歐洲最知名和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思想家,以“組織與個人的關系”、“未來的工作形態”等新觀念聞名于世。早在20多年前,漢迪就預言21世紀的全職工作者將不到就業人口的一半。他本人在49歲時親身實踐這一預言,轉職為獨立工作者。(漢迪的系列作品中文版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解讀大師”欄目現陸續選載查爾斯漢迪的部分著作,希望讀者能夠藉以聆聽和理解這位管理大師的理論和思想,敬請大家關注。本文系編者根據漢迪《覺醒的年代》部分章節整理而成,漢迪指出,在當今普遍追求進步與經濟成功的多重壓力下,在充滿變革和不確定性的今天,我們必須回頭反思企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意義。企業并不只是一個創造財富的工具,正因為企業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它不能一味地追求利潤,而應承擔更大范圍的責任。
在當今普遍追求進步與經濟成功的多重壓力下,審視“空雨衣”(漢迪用一件無人穿的空雨衣比喻現代大型組織中的工作者為了角色而犧牲個性的危險)所代表的象征意義,以及人類在重新發現自我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挑戰,自然必須回頭反思企業在我們社會中的地位和意義。即使那些在生活中與制造或商業幾乎毫無接觸的人,也需要對企業有所認識,要知道企業為誰而經營,為何而經營,事實上,每個人經濟上的改善都直接或間接依賴企業。一次經濟衰退便足以讓每個人了解活躍商業交易究竟有何重要性。假如企業走下坡路,一切也都跟著走下坡路,包括工作機會、稅收、房價、政府開支等。然而,難道這就表示企業純粹只是一個創造財富的工具,放手不干預才是上策?或者意味著正因為企業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它不能一味地追求利潤,而應承擔更大范圍的責任?
企業化經營
企業作風更是直接侵入我們的生活。如今,每一件事情都被視為某種形式的“企業”。每個現代人都在“經營企業”,不管我們是醫生、教授、慈善工作者都不例外。每一個組織實際上都是一個企業,因為判斷其好壞的第一個標準,都在于其能否有效地將“投入”轉化為合乎客戶需求的“產出”。另一個判斷標準是其相對于同行的競爭力。唯一的差異在于:“社會企業”不進行盈余分配。美國人一向明白這個道理,但大多數歐洲人直到最近都還沒有注意到這一事實。(《覺醒的年代》一書首次出版在1994年)
不過,英國不久前將學校、醫院以至各項原本由政府負責的服務工作轉由獨立企業經營,政府依據各企業資源應用效率的高低給予資助,同時也要求這些自有企業形態的公共服務組織必須相互競爭以爭取客戶。當“企業化經營”的觀念浸透整個社會時,可以預料我們的生活方式將發生一場革命性的變化。要了解“企業化經營”的含義,我們必須思考下列問題:這個企業的經營目標是什么?它歸屬于誰?在這個企業(不管它是社會性組織還是商業性組織)里工作的我們,是不是只是企業的工具?我們的權利在哪里?義務又在哪里?
企業經營的目標是什么
20世紀60年代,在我就讀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就為這個問題提供了明確的答案。在每間教室的黑板上方人人都無法忽視的地方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讓每一股中期收益最大化”(maximize the medium term earning per share)。這里強調的是“中期”而非短期,強調的是“最大化”而非最佳。25年后的今天,事情并沒有太大的變化。IBM公司前總裁約翰埃克斯在宣布辭職的前夕抱怨道:“IBM員工已經看不到公司存在的理由。如今IBM存在的目的,只是為股東創造利潤。”
有一份針對英國上市公司責任的《沃特金斯報告》(Watkinson Report)指出:“利潤是主要的尺碼。”但現在讓我們想想,這個尺碼是用來度量什么的?況且,尺碼本身豈能成為目的?這就好比一個棒球選手把追求高打擊率作為終極目的。但是要知道,提高打擊率的目的,是為了讓球隊在競賽中繼續晉升,我們必須澄清這一邏輯關系。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上一篇:決策失敗與執行失敗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