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自我約束力從哪里來?
被管理者(員工)內心的自我管理機制是一道“防洪”的堤壩,失去這道堤壩,對外在的“制度”將形成巨大的壓力,對于剛剛樹立起權威的“制度”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和挑戰。有時會導致不堪設想的后果。所以,在人情管理不能成為主流管理模式的情況下,如何形成被管理者個人的自我約束機制就是企業制度化管理能否正常實施和運作的關鍵。
正如同西方文化中如果沒有宗教的力量,讓每一個個體在面對自己時,還能受到心中“上帝”的約束,那么,政權交替、社會變動時,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和對抗就很容易演變成內亂。盡管有法律的硬性約束,但這樣的硬性約束就將承受大得多的沖擊力,而這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安然渡過去的。
尤其是在這些國家的法制化早期,這樣的沖擊會更加危險。我們今天見到的西方制度已經有了比較強大的硬性約束力了,但這是長期的社會實踐的結果,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和傳統的力量,而能讓他成為一種習慣和傳統的,絕對離不開西方文化中“自制自律”機制的作用。這種“自制自律”機制是宗教在每一個人心中所營造的“上帝”對自我的壓力。
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多少宗教的地位,儒家、道家只是一種思想和學說。一個強調入世,一個強調出世。總之離不開世俗二字,離不開人與人的關系。入世投身于社會也罷,出世離開社會也罷,都是指人與人的關系而言。投身于社會,是因為他企圖遨游于這種人與人的關系中,離開這個社會,是因為他厭倦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個是談如何駕馭人與人的關系,一個是談如何逃避人與人的關系,總之,人與人的關系是兩家學說和思想共同的主題。
這種以人與人的關系為主題的學說,根本無法回答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根本無法為獨立的個體指一條路。其實一說到個體的路,就容易讓人聯想到出路或生路,但出路和生路都是從個體在社會中的生存狀態而言的,都需要回歸到人與人的關系這個老話題上去。可見,當我們試圖描述個體的狀態時,都極容易用社會、用人與人的關系來做背景,否則,語言的表達都會變得困難。
這一點與西方文化根本不同,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人”是不一定要由其他人來做背景的,人在“上帝”面前懺悔,人在“上帝”面前洗禮,人很多內心中的情感和隱私只向“上帝”訴說,這就給了人的行為和內心一個很大的空間。“人”在離開周圍一切人的情況下,有著更為豐富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的指向并不一定指向人與人的關系上,而可能指的是他內心中的“上帝”。他受的壓力和約束同樣也不一定來源于周圍的人,而更多的來源于他信賴和交流的對象——“上帝”。這就是“自我約束”、“自制自律”產生的前提。
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所有的情感:恨或者愛,往往都來自人與人的關系。傾訴的對象也大都是人,反正愛、恨、情、仇總離不開人。愛,可能愛得天翻地覆,恨,可能恨得你死我活,這就是中國很多夫妻之間的情景。缺少了各自獨立的空間,缺少了各自內心的自律,毫無疑問,極易形成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局面,這種一發不可收拾可能是愛也可能是恨。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宗教的影子,那就是佛教。但佛教既非源自中國,也從來就沒有成為一種社會的主流思想,這與西方的宗教曾經在社會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地位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當然,還有人把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也稱為宗教,但這只是一種比喻,因為真正的宗教應該是以個體靈魂的拯救為主題,而不是人與人的關系為主題,后者只能成為一種社會的管理學說。正因為如此,它才能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當做一種社會的管理工具在用,只不過,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在不同的領域幫助統治者進行著社會管理。
這樣一來,中國傳統文化下的“人”,其“自制自律”系統即自我約束系統就先天不足了,這就象有人說中國人天生缺乏靈魂的概念一樣(鬼魂的概念倒有),于是中國傳統文化就不得不設計出人情管理這種“他制他律”的外部約束和“自制自律”的內部約束合二為一的對個人的約束模式。既滿足了外部對個體的約束需要,又滿足了個體自我約束的需要。遺憾的是它對社會對企業的弊端都如前所述,弊大于利。
然而,淡化了人情管理的中小企業究竟用什么來完成人的內心對自我的約束呢?沒有宗教傳統的中國人靠什么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升華,并同時受到約束呢?這些企業中的人在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靠什么來自己說服自己,自己規范自己,自己控制自己呢?沒有外界的力量可以借用,因為這是制度的事。也沒有內心的“上帝”可以對話,因為這是西方人的事。對“菩薩”說話?對“老天”發誓?在廟里燒香?如前所述,因為佛教在中國社會歷來沒有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所以它對人的潛意識的控制力有限。很多的人在廟里燒香,并不是對心中神圣主宰的懺悔,更多的是對個人利益的乞求!交易的味道更濃一點。這樣的乞求能對自己的行為有多大的約束力呢?對“老天”發誓則純粹是一場游戲,因為在這樣發誓的人心中,“老天”就象他自己的親老子一樣,需要的時候也是可以用來交易的。究竟靠什么來約束自己呢?
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使個體的自我約束系統更難建立,即便建立,也毫無疑問要脆弱很多,但終究還是要建立的。因為不如此,真正的現代管理就無法形成,企業就會被走向死亡的原動力推著一步步走向死亡,企業就會起起落落,各領風騷三、五年。
- 上一篇:有多少員工才是最優的呢?
- 下一篇:領導一個國際團隊:3個聰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