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奧運營銷不應淪為燒錢運動
在一個擁有最多人口的大市場舉辦一場全球最盛大的賽事,這將會為企業帶來多少機會?
進入8月,盼望已久的2008奧運將進入一年倒計時。正如曼德拉所說,體育,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而對于眾多正處于快速成長期的中國企業來說,如何從奧運眼球經濟里分得一杯羹,是眼下要著重考量的。誘人的數據擺在面前:在一般情況下投入1億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贊助奧運會,投入1億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
日本通過印度來牽制保持快速經濟增長勢頭、在亞洲發言權不斷增強的中國……
于是,尤伯利斯打開了欲望的魔盒,眾多企業爭搶奧運權益猶如在爭搶一只能生金蛋的母雞。人們夢想著把資金投擲到這個充滿了美妙幻想的魔盒里。截至目前,躋身國際奧委會及北京奧組委授權的五類合作伙伴的企業達50家之多。在這個豪華版的“富人企業俱樂部”里,除壟斷型的國企之外,諸如奧康、立白、思念等中國民營企業亦懷揣著加速成長的夢想,削尖腦袋擠進2008奧運供應商的陣營。
但是,奧運營銷并非一錘子買賣,拿到奧運贊助入場券并非就能使企業品牌得到巨大提升。現今,擺在面前的尷尬現實是——面對這么一個巨大的且持續的營銷事件,諸多尚未深諳奧運營銷的中國企業仍然不知所措,一些企業到目前為止甚至還沒有建立完備的組織、機制、計劃。最新出爐的《中國奧運金牌價值投資報告》顯示,眾多奧運合作商仍未啟動系統的奧運營銷,導致目前公眾對他們的印象仍然模糊不清,如霧里看花。
當然,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責怪這些企業的短視,因為參與如此規模宏大的賽事營銷大家都是第一次。而不少企業因其行業類型限定,也未必會選擇這種營銷模式。再加上北京奧組委對于打擦邊球的奧運營銷的嚴格管理,今年上半年奧運營銷市場的冷清,一點都不奇怪。但應該提醒的是,奧運營銷更像是一個體積龐大的工具箱,企業能否從中找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工具并予以有效組合,以自身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奧運商機,回避風險,最終幫助自己獲得巨大的投資回報,并不像在跑馬場進行賭博那樣簡單。故此,拿到高昂的入場券之后卻睡大覺,或是莫衷一是地盲從,都將導致企業的奧運營銷行為成為一場得不償失的燒錢運動。
為此,在企業為奧運心醉神迷之時,企業家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參與奧運營銷是為了強化自己在國內的市場地位,還是意在國際化?是為了短期收益,還是為了基業長青?對于擠進奧運贊助賽場的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產品與奧運的契合點,如何學習國外奧運營銷的經驗,利用這次機會為自己的品牌添磚加瓦將成為未來的重中之重;而沒有進入奧運贊助賽場的企業,將以何種姿態迎接奧運同樣是主旋律。
從現在開始,以理性科學的態度趕考奧運,還來得及。
- 上一篇:未來的族群營銷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