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稅下中國鞋企的“內外攻略”
自去年10月歐盟作出征收反傾銷稅的終裁后,如今中國鞋企已經走過近一年的痛苦轉型期。大部分制鞋企業紛紛通過調整產品種類和轉移出口地區等方式,來減小反傾銷稅帶來的影響;同時,在內銷策略上則是加強“內修”,比如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進一步提高商品附加值等。
外銷
改做其它鞋類 另尋出口地區
“由于反傾銷的原因,我們和一些同行已放棄了歐盟皮鞋市場,改做革鞋或是紡織面料鞋。當然,也有一些企業正通過調整內部的經營策略來適應市場的變化,包括對產品種類和出口地區的調整。”在廣州火車站附近一間外銷檔口的陳先生這樣對記者說。據廣州某家鞋企的老板分析,“出口利潤減少,無論是附加值高還是低的產品,包括國外在中國投資的企業,都會不約而同地在國內尋找市場。調整貿易方式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同時,一些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歐盟的反傾銷讓一部分采購商轉向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采購,但大多數進口商還是不愿意放棄合作方。而部分國內的生產商認為做內銷的推廣成本高、要賬成本高,因而在市場遇到壓力時,寧愿放棄內單也不放棄外單。
內銷
樹立自有品牌 提高產品附加值
皮匠世家的零售負責人陳夏認為,對于內銷和零售的企業來講,歐盟反傾銷稅的調整并未帶來多大的影響。
芭迪林升洪總經理對此持相同觀點,但也認為,中國鞋企依然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就對鞋類企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針對鞋業的內銷策略,廣東鞋業廠商會吳航秘書長建議,可從調整產品結構和建立品牌方面著手。“本土企業只要在國內市場樹立自己的牌子,必能搶占市場份額。”吳航表示,有條件的企業甚至可在國外樹立自己的品牌,開拓設立出口商品的終端市場,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進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以取得出口商品利潤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