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陜西省勞動報酬增幅邁上新臺階
2007年上半年,陜西省各級政府積極落實再就業政策,廣開就業門路,努力提高工資水平,增加從業人員勞動收入,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從業人員穩定增長,勞動報酬穩步提高。
一、 城鎮單位從業人員隊伍穩定增長
1、城鎮單位從業人員隊伍保持穩定增長趨勢。截止二季度末,全省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為334.5萬人,較去年二季度末增加0.6萬人,增長0.17%。其中,在崗職工322.7萬人,同比增加0.33萬人,增長0.1%。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
2、行業間從業人員規模變動較大。二季度末,全省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6.31萬人和194.93萬人,同比增加0.05萬人和1.11萬人,仍然保持一季度的穩步增長趨勢;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為133.22萬人,同比減少0.59萬人。19個行業中,房地產業、采礦業、住宿餐飲業和建筑業較上年同期的增長幅度較大,分別為9.54%、6.32%、5.67%和5.27%。其原因是咸陽房地產單位和采礦企業增加(如彬縣、長武、旬邑新增采礦企業)以及季節性用工加大,拉動了全省房地產業和采礦業的從業人員數目;二季度是陜西省的旅游旺季,同時也是建筑施工的最佳時期,投資加速,這使得建筑業和住宿餐飲業就業人數得以顯著增加。除此之外,醫療衛生福利業、電力燃氣水的生產供應業和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保持4%左右的增長速度,逐步成為陜西省繼房地產業之后穩定的就業亮點;文化體育娛樂業、公共管理業的增幅都在2%以上。在大部分行業較快增長和保持穩定的同時,批發零售業、計算機信息傳輸業和制造業的就業人員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批發零售業降幅較大,下降8.74%。
3、機關事業單位、其他單位從業人員持續穩定增加。二季度末,全省國有單位從業人員數為246.5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1.84萬人,降幅為2.6%;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為20.44萬人,減少1.49萬人;其他單位從業人員為67.51萬人,增長較快,增速為6.14%,明顯快于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在國有單位中,機關事業單位從業人員數為129.94萬人,同比增加1.27萬人,增長0.99%,與今年一季度相比增加0.17萬人。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從業人員占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73.7%和6.1%,同比分別減少0.7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其他單位從業人員占全省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0.2%,同比增加1.1個百分點。
4、地區間就業形勢發展不均衡。延安市、咸陽市、西安市和楊凌示范區從業人員數呈穩步增長趨勢,其中,延安市從業人員隊伍同比增幅達2.9%,繼續保持最高的增長幅度,這與延安市新型能源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商洛市、銅川市、漢中市和渭南市從業人員數有所下降。
5、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取得成效。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擴大就業作為關注民生和構建和諧陜西的首要舉措,全面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2007年省委省政府確立了年內消除家庭零就業的目標,以“零就業”家庭為突破口,積極促進困難群體就業再就業,為下崗失業人員辦理發放《再就業優惠證》,減免稅費并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形成了以創業促就業的工作模式,很多地方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開辟了“綠色通道”。廣泛開展促進就業的各項活動,如“再就業援助活動”、“春風行動”和“交友幫扶促就業”等活動,效果十分明顯。
二、從業人員勞動報酬迅速增長
1、上半年,全省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達到28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5.5億元,增長19.33%,增長速度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增速加快4.18個百分點。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達到275.9億元,同比增長19.61%,增長速度加快;其他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同比增長7.4%。全省從業人員人均勞動報酬達到8406元,增長19.12%。其中,在崗職工人均工資為8549元,增長19.49%。
2、全省各行業工資水平整體提高。全省三大產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同期分別增長12.14%、21.36%和18.14%,人均勞動報酬分別為5034元、8365元和8542元。19個行業中,除批發和零售業外,其他行業勞動報酬增幅均達到兩位數以上。其中增長最快的依然是房地產業,增幅達45.81%;采礦業、居民服務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福利業、電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教育業和建筑業等6個行業勞動報酬幅度均超過20%。批發零售業的增長速度只有5.84%,遠低于所有行業的平均水平。在社會服務業中,市場盈利單位如居民服務業發展迅速,其勞動報酬增長水平已達到28.55%,遠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市場非盈利單位如教育業和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長幅度都在20%以上。
3、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增長幅度較大。上半年,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為211.6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32%,人均勞動報酬達8585元,增長19.21%;城鎮集體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為9.15億元,增長9.42%;其他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為60.36億元,增長24.75%。其他單位工資增長速度快于國有單位和集體單位的工資增長速度。在國有單位中,國有企業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增長幅度為14.75%,人均勞動報酬為9014元。由于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且大部分市、縣、區落實到位,國有機關、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增長幅度較大,分別為22.33%和21.97%,人均勞動報酬分別為8099元和8244元,較上年同期增幅分別為19.87%和21.34%。
4、全省各市(區)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全面增長。除榆林市外,其他各市增長速度均超過18%。其中漢中市增長幅度最大,達到24.12%,咸陽市、銅川市、延安市、安康市和楊凌示范區增幅均達到20%以上,西安市、商洛市和寶雞市增幅也都接近19%。榆林增長幅度明顯趨緩,其原因主要是上年同期基數較高,今年上半年沒有新的增長亮點,造成總額增長幅度有所回落。
5、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增幅全國排名提升五個位次。二季度陜西省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增幅低于全國(21.6%)2.3個百分點,增幅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名25位,比今年一季度提升五個位次。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位居全國31個省(市、區)第28位,相當于全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989元)的77.68%,比一季度提升3.35個百分點,差距有所減小。平均工資增長幅度高于全國(18.5%)0.9個百分點,增幅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名第14位;在西部十二省、市中排名第9位。
三、勞動報酬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
1、全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從業人員勞動工資基礎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全省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平均月工資為1401元,較上年增加225元。其中,月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
達到2836元,比上年增加520元;月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為839元,比上年增加84元。分水平段與去年同期相比,月平均工資在2000以上的,由去年同期的一個行業增加到兩個行業;月平均工資在1500--2000元的,由去年同期的5個行業下降到4個行業;月平均工資在1000—1500元的,從去年同期的6個行業增加到9個行業;月平均工資在1000元以下的,由7個行業下降到4個行業。
2、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初見成效。受國家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政策影響,上半年全省大部分市、縣、區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補發了工資和津貼,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勞動報酬較上年有大幅度增長。
3、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取得成效,工資改革政策逐步落實到位,高科技企業和新型能源企業工資的增長,有效拉動全省工資增長。
4、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也不同程度對全省工資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保障體系的完善促進了企業積極參加養老和失業等各種保險,保險補貼到位,返還養老保險金增加。據勞動部門統計,2007年6月末,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達328.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9萬人;參加養老保險職工283.6萬人,新增6.2萬人,離退休人員參保達114.2萬人;參加醫療保險總人數達384.6萬人,新增7.5萬人;工傷保險總人數達218.2萬人,新增參保人數7.8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14.2萬人,新增27.9萬人。
5、物價上漲對全省各個行業勞動報酬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存在的問題
1、勞動力市場供求形勢依然嚴峻。今年,陜西省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工作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從供求總量上看,全省需要就業的人員達到60(勞動部門數據,下同)萬人左右,全年新增就業崗位約27萬個,就業崗位缺口超過30萬個,就業壓力比去年進一步加大。從供求結構上看,需要就業的60萬人中,下崗失業人員約27萬,其中六成以上年齡超過45歲。結構性就業矛盾非常突出,大學生就業在個別地方存在一定難度。
2、勞動力市場建設滯后,市場就業主渠道作用發揮不充分。一些地區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基礎設施滯后,信息網絡不暢,機構定位不明確,隊伍素質不整齊,難以適應日益繁重的工作需求。
3、行業收入整體上升,但新興行業及壟斷行業的工資水平依然較高,行業差距拉大。在19個行業中,計算機信息傳輸業的人均工資最高,為17013元,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均工資最低,為5034元,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同期最低行業(農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占最高行業(計算機信息傳輸業)人員勞動報酬的32.58%,今年為29.59%, 可以看出,在全省各行業的工資水平整體提高的同時,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在逐漸擴大。
4、批發零售業收入發展持續緩慢。今年一季度批發零售行業從業人員工資總額增長速度比全省平均增長速度低10.3個百分點,二季度統計數據顯示,其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長速度13.49個百分點,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影響了全省經濟的增長幅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