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資銀行上演人才“挖角”戰已經一觸即發
2007-07-23 14:36:56 來源:證券時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隨著外資銀行驟然加緊攻城掠地,外資銀行繼續大挖內地銀行“墻角”現象已屢見不鮮;為求曲線引進外資,內地銀行近兩年也一改以往人才流動中的被動局面,致力于將外資銀行或海外銀行的人才招至其麾下。
在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前的關鍵時段,中外資銀行上演人才“挖角”戰已經一觸即發。
大擴張引致人才饑渴
“雖然荷蘭銀行的人才流失率曾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還有外資銀行比我們更高,因為他們總到我們這里挖人。”荷蘭銀行有限公司副總裁暨中國區人力資源主管干曉東曾風趣地表示。
導致外資銀行對本土金融業人才需求日益狂熱的原因是,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的關鍵時段的高速擴張。
伴隨“中國版圖”的擴張,匯豐銀行連續三年上演了“千人計劃”。目前,匯豐在內地擁有12家分行和11家支行,其在杭州、西安的分行將在年內營業,由此匯豐在內地的分行將增至14家。隨著中國團隊的不斷壯大,匯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表示,匯豐今、明兩年將在內地各招納1000名員工。
恒生銀行月初在廣州開設首間支行,將其內地據點增至14個。連同新成立的荔灣支行, 恒生銀行目前在內地 8個城巿合共設有6間分行、 6間支行及兩間代表處。恒生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柯清輝指出,恒生在內地的投資,包括入股興業銀行, 已增加至超過 36億人民幣,恒生計劃在未來3年繼續投資超過 10億港元, 將內地業務據點增加至30個。
渣打銀行執行董事南凱英表示,目前渣打集團在內地14個城市擁有18個營業網點,計劃于今年底前再增加3個網點;東亞銀行本月初上海徐家匯支行開業后,成為該行在上海市的第五個網點,至此,東亞銀行在內地的網點已增至28個。
普華永道一份對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受訪的35家外資銀行目前擁有6654名雇員,至2008年,這個數字將增長154%,達到16910名。其中只有1家銀行認為到2008年雇員人數的增長率低于10%,7家銀行預期至少50%的增長,13家銀行預計至少將以2倍的增長速度增長。
金融人才是銀行的立身之本,柯清輝在不久前的業績發布會上慨嘆,今年上半年恒生已經增聘了200多名員工,但這還遠遠不夠,要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很難。
難怪中外資銀行之間、甚至外資銀行之間互挖“墻角”的爭奪愈演愈烈。
內地銀行導演人才“逆流”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記者從幾家股份制銀行負責人力資源管理的人士處了解到,外資銀行跳槽到內地銀行的現象也不鮮見。在招聘中,有不少來自外資銀行的人才前來應聘,其中不乏國際知名的大銀行。
據了解,前一年國內一家上市銀行的深圳分行就一下子從大名鼎鼎的渣打銀行深圳分行挖了四五個員工。據該行內部人士介紹,在該行為這幾位來自渣打的員工成立的業務營銷部門中,一位資歷最深的黃姓女士擔任部門總經理,隨后該部門員工們漸漸領悟了領導的意圖,行長們的目的是通過他們來拓展中資股份制銀行普遍較弱的客戶群———三資企業及離岸客戶。
“對于內地銀行而言,大量爭奪競爭對手人才與其說是為未來儲備,不如說是一種最直接而富有殺傷力的競爭手段。”這位銀行人士說,“這也算是曲線引進外資了。”
該人士認為,引進外資人才,目的是借鑒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體系、經驗、流程和制度,分清優劣利弊,對內地銀行做出有益的補充和調整。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元龍博士認為,銀行信貸人才、國際金融人才、金融計算機人才、金融法律人才、資本運作人才,是這場人才爭奪戰的焦點,而這些資源又恰恰是國內銀行業本來就稀缺的,因此國內銀行的反擊實在在情理之中。
以前外資銀行賴以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就是高薪酬、高福利,但近兩年內地銀行普遍聘請國際級咨詢機構設計薪酬和激勵方案,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高。據說在深圳,招商銀行的普通員工一年年薪10萬元是不成問題的,而一位外資銀行的低級文員年薪也不過5萬元。
在干曉東看來,外資銀行人才緊缺還有一個原因是內、外資銀行的體系完全不同造成的。“外資銀行傳承母公司的一套管理方法、管理體制,一個人要從內地銀行過渡到外資銀行需要比較大的調整和適應過程。”
如何找到有足夠經驗的人才,是恒生銀行高級經理兼個人理財及財富管理業務主管(中國業務)楊榮燊發展內地業務最艱巨的任務,挖不到合適的,就只能著手自己培訓。“恒生的零售業務人才大多數在本地招聘,主要來自兩個渠道:一是來自別的銀行富有經驗的人才;二是從大學里選出一批適合的學生送到香港培訓。挑選培訓生計劃我們已經執行了五六年,過去是一年挑選十幾、二十個人,去年達到二十幾人。為配合恒生內地零售業務的快速發展,我們今年挑選的培訓生將達到一百多人。”(曉甜)
在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前的關鍵時段,中外資銀行上演人才“挖角”戰已經一觸即發。
大擴張引致人才饑渴
“雖然荷蘭銀行的人才流失率曾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還有外資銀行比我們更高,因為他們總到我們這里挖人。”荷蘭銀行有限公司副總裁暨中國區人力資源主管干曉東曾風趣地表示。
導致外資銀行對本土金融業人才需求日益狂熱的原因是,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的關鍵時段的高速擴張。
伴隨“中國版圖”的擴張,匯豐銀行連續三年上演了“千人計劃”。目前,匯豐在內地擁有12家分行和11家支行,其在杭州、西安的分行將在年內營業,由此匯豐在內地的分行將增至14家。隨著中國團隊的不斷壯大,匯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表示,匯豐今、明兩年將在內地各招納1000名員工。
恒生銀行月初在廣州開設首間支行,將其內地據點增至14個。連同新成立的荔灣支行, 恒生銀行目前在內地 8個城巿合共設有6間分行、 6間支行及兩間代表處。恒生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柯清輝指出,恒生在內地的投資,包括入股興業銀行, 已增加至超過 36億人民幣,恒生計劃在未來3年繼續投資超過 10億港元, 將內地業務據點增加至30個。
渣打銀行執行董事南凱英表示,目前渣打集團在內地14個城市擁有18個營業網點,計劃于今年底前再增加3個網點;東亞銀行本月初上海徐家匯支行開業后,成為該行在上海市的第五個網點,至此,東亞銀行在內地的網點已增至28個。
普華永道一份對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受訪的35家外資銀行目前擁有6654名雇員,至2008年,這個數字將增長154%,達到16910名。其中只有1家銀行認為到2008年雇員人數的增長率低于10%,7家銀行預期至少50%的增長,13家銀行預計至少將以2倍的增長速度增長。
金融人才是銀行的立身之本,柯清輝在不久前的業績發布會上慨嘆,今年上半年恒生已經增聘了200多名員工,但這還遠遠不夠,要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很難。
難怪中外資銀行之間、甚至外資銀行之間互挖“墻角”的爭奪愈演愈烈。
內地銀行導演人才“逆流”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記者從幾家股份制銀行負責人力資源管理的人士處了解到,外資銀行跳槽到內地銀行的現象也不鮮見。在招聘中,有不少來自外資銀行的人才前來應聘,其中不乏國際知名的大銀行。
據了解,前一年國內一家上市銀行的深圳分行就一下子從大名鼎鼎的渣打銀行深圳分行挖了四五個員工。據該行內部人士介紹,在該行為這幾位來自渣打的員工成立的業務營銷部門中,一位資歷最深的黃姓女士擔任部門總經理,隨后該部門員工們漸漸領悟了領導的意圖,行長們的目的是通過他們來拓展中資股份制銀行普遍較弱的客戶群———三資企業及離岸客戶。
“對于內地銀行而言,大量爭奪競爭對手人才與其說是為未來儲備,不如說是一種最直接而富有殺傷力的競爭手段。”這位銀行人士說,“這也算是曲線引進外資了。”
該人士認為,引進外資人才,目的是借鑒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體系、經驗、流程和制度,分清優劣利弊,對內地銀行做出有益的補充和調整。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元龍博士認為,銀行信貸人才、國際金融人才、金融計算機人才、金融法律人才、資本運作人才,是這場人才爭奪戰的焦點,而這些資源又恰恰是國內銀行業本來就稀缺的,因此國內銀行的反擊實在在情理之中。
以前外資銀行賴以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就是高薪酬、高福利,但近兩年內地銀行普遍聘請國際級咨詢機構設計薪酬和激勵方案,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高。據說在深圳,招商銀行的普通員工一年年薪10萬元是不成問題的,而一位外資銀行的低級文員年薪也不過5萬元。
在干曉東看來,外資銀行人才緊缺還有一個原因是內、外資銀行的體系完全不同造成的。“外資銀行傳承母公司的一套管理方法、管理體制,一個人要從內地銀行過渡到外資銀行需要比較大的調整和適應過程。”
如何找到有足夠經驗的人才,是恒生銀行高級經理兼個人理財及財富管理業務主管(中國業務)楊榮燊發展內地業務最艱巨的任務,挖不到合適的,就只能著手自己培訓。“恒生的零售業務人才大多數在本地招聘,主要來自兩個渠道:一是來自別的銀行富有經驗的人才;二是從大學里選出一批適合的學生送到香港培訓。挑選培訓生計劃我們已經執行了五六年,過去是一年挑選十幾、二十個人,去年達到二十幾人。為配合恒生內地零售業務的快速發展,我們今年挑選的培訓生將達到一百多人。”(曉甜)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