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雅安皮鞋的想象空間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鞋業的中心從歐洲和北美轉向亞洲,中國大陸成為世界鞋業產業轉移的集中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小皮鞋業逐步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國外市場有國際貿易壁壘阻礙;國內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中小企業的市場空間逐漸縮小,面臨巨大的市場挑戰。再加上外圍環境的不斷變化,如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等,中小皮鞋產業遭遇了瓶頸。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皮鞋市場容量約3400億美元,全國制鞋企業達2萬多家,大中型制鞋企業7200多家,從業人員達220多萬人,形成了廣東、福建、溫州、成都、重慶5大鞋類生產集散地。隨著產業布局不斷優化,應該說企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然而,中小皮鞋企業卻一直沒有走上發展的正軌。
在這樣的大背景、大市場、大競爭之中,雅安皮鞋企業如何在不能改變的市場現實中,盡快找到自己的市場,找回曾經的輝煌?
本土守衛戰
曾經,雅安是皮鞋產業的樂土,雅安皮鞋從這里出發,贏得了消費群,從而構建了較堅實的市場基礎,并由此得到了“雅皮”美譽。這些歷史積累和沉淀,在今天看來,是雅安皮鞋守衛本土市場的資本,有著重要的意義。
走在市區中大街,沿街兩旁有著眾多皮鞋、皮具專銷店。這些耳孰能詳的品牌表明,國內外各種品牌已進入雅安市場,市場壓力之外,是更多消費者對外來品牌、特別是知名品牌的推崇。這樣的市場環境給雅安皮鞋一個強烈的市場信息:要重樹品牌、再爭市場,雅安皮鞋唯有增加技術含量、改革銷售方式、提升品牌附加值,在激烈的競爭中首先要捍衛本土市場。只有這樣,雅安皮鞋才能在幾近銷聲匿跡后重新崛起。
提到改革經營管理方式,“楊皮匠”又是一例。“楊皮匠”敏銳地發現,單靠自身積累資金,是難以與規模巨大、資金實力雄厚的制鞋企業競爭的。為解決這一孤軍作戰的尷尬局面,“楊皮匠”在今年3月率先提出了公司股份制經營,為品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鋪就了一條陽光大道。
市場拓展戰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雅安皮鞋近幾年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川內市場,而在外地市場基本處于缺位狀態。要彌補這一市場缺位,僅靠單純的市場拓展很難實現,還會增大成本的投入。
“楊皮匠”結合自身發展實際表示,隨著消費者收入兩極分化加劇,一部分人由于經濟收入增長轉向購買高檔皮鞋,一部分人由于經濟收入持平或降低而成為低檔皮鞋的消費群。這樣的實際,將使二三線品牌的中高檔皮鞋集中在二三級市場,致使中高檔皮鞋在有限的市場中演繹“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樣的競爭現實,雖會讓一部分中小型制鞋企業脫穎而出,起到推進產業內技術和產品升級換代的作用,但同樣也會帶來較大的“傷亡”。因此,“楊皮匠”認為,拓展市場需要企業經營者在市場的上下延伸上做文章。
“楊皮匠”的認識和經營之道,在雅安皮鞋制造業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認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在市場需求和消費能力的引導下,再加上中檔產品消費群向高端消費和低端消費分流,低端產品品牌還未形成優勢品牌,在低端產品領域形成強勢品牌的機會較大。另外,市場現實是,高端皮鞋市場歷來被國外品牌占據,國內品牌一直與高端無緣。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局下,形成知名品牌,向高端市場進軍,謀求在大市場中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也是當務之急。
由此看來,雅安皮鞋在當前的現實中,必須找準品牌的準確定位,并適當地向上或向下延伸,從而避開一味的“中檔路線”,借此在市場競爭困境中突圍。
品牌規模戰
“品牌戰略是所有企業的必走之路。”四川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漆雁斌說,他也穿過雅安曾經享譽國內外的“車夫鞋”,雅安皮鞋有悠久的歷史積淀,豐富而傳奇的文化,使其在激烈的競爭中以地域名稱為品牌立于全國品牌之林,堪稱20世紀皮鞋業的經典,譽稱“雅鞋”。
如今,雅安擁有40多家民營皮鞋企業,年產量接近70萬雙。從近幾年市場對雅安皮鞋的關注度來看,這個產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更不足以支撐雅安皮鞋重振市場。一個有力的論據是:在眉山、樂山等地,打著“雅安皮鞋”招牌的企業占有了當地鞋產量的3/4,當其打上“雅鞋”標志后,每雙皮鞋批發價就可多買10多元。由此可見,雅安皮鞋的市場認可度仍很廣泛。
就此,漆雁斌認為:“從年產量僅70萬雙的情況來看,雅安鞋企占有市場的能力較弱,市場觀念品牌意識也跟不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作坊式生產和品牌分散各自為陣的現象仍然存在,而產品中低檔次的定位,難以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要突破這一難題,就需要有更高的目標定位,包括全球化的經營理念。”
漆雁斌博士甚至提出了一個設想:“能不能構建一個雅安皮鞋集團,也就是眾多鞋企共同塑造一個母品牌來統領和開拓市場,其他為子品牌盡量延伸。這樣有利于集中優勢力量在更大范圍內與其他同行業競爭。”
專家:皮鞋產業需要扶持
談到對企業的支持,漆雁斌說:“政府對企業的資金支持主要是在項目和技改方面。這兩點,目前雅安皮鞋企業都不具備。政府的主要支持方式可以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帶來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包括品牌的市場運做方式,大企業在這方面都有比較豐富的市場些經驗;另一方面,就是把皮鞋產業作為雅安工業的重點打造對象,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服務本土皮鞋產業的發展壯大,這點是切實可行的,從長遠來看也是對本土優勢資源的保護。”
市工商聯會員科科長趙德松則認為,在規模整合上,雅安皮鞋企業還要認識到產業制造集群的諸多好處,當科技合力、品牌合力、營銷合力、核心競爭力不能聚合時,這種產業集群的意義就不大。這正如現在雅安一些皮鞋生產廠家,一邊與別的企業聯合生產某一品牌,一邊又做著自己以前的牌子,這樣產業集群的實際力量分散了,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走聯合發展之路,就要集中區域優勢,特別是跨地區聯合,相互借鑒學習,融為一體,而不是一盤散沙各顧各。雅安皮鞋的基礎比較好,如果能夠融合外力,逐步進入更高端的市場,將是提升品牌價值的好辦法。”趙德松說。
雅安皮鞋企業總體來說規模偏小,由于沒有集中的皮革工業開發區,企業沒有載體,沒有聚合效應,小而分散,鞋材原料供應不足……在這樣的情形下,仍然崛起了“楊皮匠”、“西雅達”、“思雅路”等一系列名牌皮鞋。這些制鞋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努力后,在雅安范圍內已頗具規模,但單靠民營企業的力量畢竟有限,當下最需要的是行業協會或相關部門對該行業的大力引導和扶持。
“每年底,幾家皮鞋企業都要在一起聚聚,交流當年的工作情況,一起規劃來年的工作目標。”趙德松介紹說。
趙德松與雅安皮鞋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雅安皮鞋企業最需要的是擴大規模和提升品牌形象,這需要政府強力扶持。”皮鞋生產企業屬勞動密集型,政府可以以解決就業為角度,考慮為企業爭取資金,對皮鞋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行業協會再整合行業力量提供信用擔保,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另外,在各界的支持幫助下,要多為皮鞋企業提供職業培訓、信用評價、創業代理等服務,為這個有著數十年歷史的傳統行業進一步發揚光大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