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要走出誤區
十六大對我們未來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周密的部署,這給我們的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經營環境、更廣泛的運作空間和更大的商機。但是,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環境,關鍵要靠企業自己。再好的宏觀環境中也有企業倒閉,再壞的宏觀環境中也有企業脫穎而出。
我們往往被時下一些新奇的理念和二手信息引導入誤區,而且在我們的企業管理過程中,現在流行的一些名詞也可能會使我們的企業管理者產生一些誤區。
根本不存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什么是企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這個詞在報紙上到處都是,動不動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事實上,我的觀點是:不存在企業核心競爭力,有的只是企業競爭力。
企業的競爭力是在你的市場所及的范圍內的競爭力,在這個市場所及的范圍內,同最好的企業相比的競爭力。放大到全國,你是同全國最好的企業相比的競爭力,放大到全世界,你是同國際上最好的企業相比的競爭力。所以只有一個競爭力。
有企業說我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不要管理,不要體制,我的競爭力就上去了,這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條件都很重要。但是我們說在企業競爭力各個要素之間。有基礎和非基礎之分。而對企業來講,最基礎、最重要的就是體制。如果體制不好,其他無從談起。但是有了體制不等于有了競爭力,所以最開始是比體制,沒有體制的情況下比體制,你體制一定要搞好。
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競爭力?我說是5個一點:第一是該有的東西你沒有,你缺的那一點;你比人家多的那一點;我比人家搶先的那一點;你比人家獨特的那一點;最后是你比人家好的那一點。我認為這“5個一點”就是競爭力。
戰略決定企業成敗企業最重要的機構和部門是什么?一般會認為是人事部門、財務部門。
但實際上最重要的機構不是人事部、財務部,而是企業戰略研究部,或者叫信息部。名字可以隨便叫,但是一個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部門是戰略研究部門。一個企業最大的失誤是決策的失誤。所以我建議所有有條件的企業都要盡可能設立戰略研究部或者是戰略研究中心。
國外公司有很好的例子。公司沒有進來,研究機構首先進來,像微軟、IBM都有龐大的戰略研究院。企業家英明,但是一個人不可能集中所有的智慧,還要靠底下的智囊團。
根據條件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可以設研究部;有的沒有人設立不了,可以設專家論壇。
那么研究什么呢?第一研究世界經濟走勢、中國經濟走勢。在今天的環境中,你不了解國家經濟走勢就賺不了錢,所以要對國家的經濟走勢研究得非常清楚。
第二要研究我們的政策走勢、國家發展的大勢。十六大報告你一定要學進去,學進去了你就把握住了未來的商機。要學進去,學進去才能對企業有好處。要把握住每句話所傳導的政策意向和信息。在這個基礎上,你的企業研究部門要繼續研究在這個環境中你的企業產品的定位、市場的定位和環境。
所以我不說人事部、財務部重要,而說戰略部重要。員工出問題把你的錢撈走,可能是十萬八萬的損失,但是戰略失誤的話,錢就都沒了。
忙就是盲最后一個問題,企業一把手最重要的責任是什么?我們的企業管理總是忙,從這個飯局到那個飯局。這首先跟我們的體制有關系,不忙不行,但同時跟企業管理者自己的管理水平也有關系。
我們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管理者忙是因為自己的管理水平沒有到位。有一句廣告詞總說“手機、呼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我說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恰恰應該是不那么忙的管理者。如果一個人忙,而且忙得一塌糊涂,只能是管理水平有問題。
最優秀的管理者恰恰應是最瀟灑的管理者,這樣的管理者只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決定企業的核心發展戰略,他決定這個企業該干什么,而不是一般干什么,是大方向應該干什么,目前干什么,下一步要干什么,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而且很大程度上又依靠了他的智囊團;第二件事,他選擇由哪幾個骨干干大事,他決定骨干,而不是決定底下的小蘿卜頭。
最忙的企業家,一定是效率最低的企業家,最忙的企業家,也是水平最低的企業家。
- 上一篇:李嘉誠激勵員工的一首詩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