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在 我的飯碗怎么辦
提起“青春飯”行業,在傳統觀念中,人們總會覺得不但飯碗易碎,而且不自覺地會將其與“靠臉蛋吃飯”畫上等號,F在,IT業程序員、廣告設計、文秘、時尚類記者、公關等職業也被列入了新“青春飯”的行列,與此同時,人們的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并不會因為“青春飯”職業不穩定而選擇放棄,那么當青春不在的時候,他們應該怎么辦?
案例1:有人感到迷茫
何先生(某房地產公司銷售代表)
何先生大學畢業后先進入北京一家房地產公司做物業管理,后來覺得物業管理的工作很繁瑣、枯燥,而且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資比較低,年輕的他沒有“媳婦熬成婆”的耐心,半年后,他辭去了工作,南下東莞,準備在南方打拼。
隨后,他又進入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做二手房中介員,由于性格開朗工作業績不俗,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他與朋友合伙開了一家中介服務公司,但房地產行業的復雜與多變是他始料未及的,由于資金的缺乏和經驗不足,在苦撐半年之后,初次創業即宣告失敗。于是,他再次回到了房地產行業最基層的銷售崗位。
談到對未來的打算,何先生顯得非常迷茫,“畢竟房地產銷售員吃的是青春飯,我也沒有想過自己以后該做什么。”
案例2:有人提前規劃
林小姐(某媒體時尚類記者)
中文系畢業的林小姐一開始是在電視臺做后期編輯,生活很平穩,但她總感覺缺少一些什么。一次,林小姐去同事家里玩,看著同事豪華的房子,她突然放聲大哭起來:“在同事家,我可以看到自己未來生活的所有圖景,我才20多歲,不想過這種一眼望到底的生活。” 于是,她轉而進入一家報社做起了時尚類記者。
林小姐就這樣在新的工作中不斷尋找樂趣,自己也變得更加時尚和充滿活力了。當提及很多人認為時尚類記者也是吃“青春飯”的話題時,林小姐表示,由于國內時尚行業的整合不強,因此很多跑時尚類的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對此她已經做好了職業規劃!皩砦乙乙患液线m自己的雜志社做自由撰稿人,寫些非正統的小市民生活的歷史題材的文章,我是學中文的,最后還是要回到歷史和文字中去!
調查:七成以上受訪者向往“青春飯”
根據某招聘網站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加調查的1472名公眾中,有72%的受訪者愿意甚至向往從事相關職業,87%的人認為“青春飯”與容貌關系不大。在一家服務公司從事文案工作的陳小姐表示:“現在不像以前在一個單位可以做一輩子,所以工作穩不穩定并不是我最看重的!痹谡{查中,只有不到30%的受訪者會嫌“青春飯”職業不穩定而不予考慮,更多的人與陳小姐一樣,更樂意甚至向往發揮自己的青春優勢去博取明天。
令人矚目的變化還有,87%的受訪者認為外貌對能否吃上“青春飯”已是不那么重要。但是大多數人認為“青春飯”揮霍的畢竟是年齡、體力和精力,當青春不再的時候,改弦易轍另謀出路的壓力依然存在。據調查,64%的白領麗人感到年齡帶來的壓力,“30歲恐懼”在這個人群中相當流行。
調查中,談到“青春飯吃完了怎么辦”的問題時,58%的受訪者稱,要及早做轉行的準備,給自己找份更加穩定的工作;31%的人愿意在放下“青春飯碗”之后做點生意;只有2%的受訪對象說“沒有想過,過一天算一天”。
建議:制定相關職位發展“永葆青春”
專家認為,“青春飯”并不是某個具體職位的代名詞,它同樣可以包括大家認為的一些非青春飯行業,例如會計、出納、人事工作等,其實每一個行業的基礎崗位都屬于“青春飯”職業。很多人認為IT程序員、廣告設計等“新青春飯”行業的工資都比較高,這只是不同行業之間的對比,但是與自身行業當中的高級職位相比,工資就較低了,這些職位也只是自身行業中的基礎職位。
對于“青春飯”吃完了應該怎么辦,大多數人都認為大致有三條路可走:做老板、轉行、下崗,張婭梅表示,無論是選擇走哪一條路,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詳細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于保安、服務生等傳統青春飯職業,他們在自身崗位上學不到其他什么技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技能斷層的情況,但是如計算機能力、學歷文憑、繪圖能力等,都可以通過外部培訓進行提升。
對于IT業程序員、廣告設計等新“青春飯”職業,有的可以積累經驗,有的可以積累人脈,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職業目標的不同有所側重!懊總職位都按照科學的職業規劃來制定相應的職位發展,才是‘青春飯’永葆青春的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