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首席工人“處級待遇”調查
2007-06-29 14:20:29 來源:沈陽晚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待遇:年薪平均十萬,有車,處級 現狀:找博士容易找高級技工難 作用:“鲇魚效應”促學技術新風
羅巖駕愛車上班
當上首席工人,年薪可以達到10萬元,享受處級待遇!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的首席工人制度,在企業職工中產生極大震動,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首席工人是怎么選出來的?他們的“處級待遇”是什么樣的?黎明公司的首席工人制度,對其他企業有何啟示?
首席工人羅巖的快樂生活
每月幾百元錢工資,工作環境差、活兒又臟又累……以往提起工人,人們腦海中大多是這樣的印象。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耳邊回響著輕音樂,房間里飄著茶香,羅巖一面在電腦上查找資料,一面翻看著技術資料手冊。
羅巖所在單位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黎明公司)。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一線工人,承擔著黎明公司加工中心鏜銑工作。今年只有34周歲的羅巖,早已經是技師職稱,因為在加工中心出色的工作表現,2005年被聘為首席工人專家。
在此之前,“首席工人”制度已經在黎明公司試行,在技術工人中評選出了“首席技能專家”,公司在崗的3名全國勞動模范,其中1人被聘為部長級首席技能專家,2人被聘為處級首席專家。目前公司的技能專家和能手人數已達到了350人左右,年薪最低6萬元,最高達到幾十萬,平均都在10萬元左右。公司工會主席說:“公司許多首席技術專家、能手也和廠長一樣,許多人都買了車,每個月都有300元錢津貼!
除了緊張的工作以外,羅巖業余生活也很豐富。他告訴記者,被聘為首席工人后,掙錢比原來多了,他和家人開車到城市以外旅游的機會也多了。每天開車穿行在這個城市,他感覺很自豪。
年薪十萬、有車、處級待遇
只要技術好,不問學歷和資歷,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各項指標,位居本工種第一、在工作中發揮技術骨干作用、在領導和員工中有較高的認可度等,這樣就能夠成為首席工人。沈陽航天新光廠26歲的青年女工范平告訴記者,爭聘首席工人的目標,對于我們一線的工人是種激勵。而剛剛進入黎明公司工作不久的鄒維興和王傳濱則表示,他們的奮斗目標就是首席工人,所以他們一定會好好工作。
曾有調查顯示,從2002年開始,上海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一線職工工資年均增長6.5%,同期經營者工資增長高達23.9%,這種反差讓一些一線員工開始動搖,做管理掙的多,當工人“沒前途”的想法逐漸蔓延。隨著時間的推移,“技工荒”在一些地方逐漸顯現,熟練技工、中高級技工成了“香餑餑”。黎明公司則更具體地規定“在技工崗位上聘任的首席技能專家(首席工人)享受正處級待遇,一級技術能手享受副處級待遇,二級技術能手享受正科級待遇”。
按照這個待遇,羅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每個月的工資在4000元到5000元之間,除此以外還有“處級待遇”津貼、崗位工資、績效工資、車改政策、采暖費補貼、補充醫療保險、健康體檢、職稱評聘和出國考察培訓等待遇均與同級干部相同,同時每月還享受800元~1500元不等的專家、能手津貼,這些工資和待遇可以讓羅巖每年有近十萬元的收入。羅巖說,自己貸款購買了一輛凱越轎車每天上下班,他覺得只要自己努力工作,當個首席工人比當“干部”要塌實得多。
找博士容易,找高級技工很難
黎明公司工會職工活動工作部的汪鋼部長告訴記者,制造業整體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研力量不強,而是我們技術工人的整體素質水平偏低。他比喻說,好比一個裝備設備,設計和研發水平再高,沒有工人可以生產出來產品,那么,這個裝備設備還是一個低端產品,目前,與先進的裝備制造業相比,我們欠缺的就是這個環節。
曾有報道稱,江蘇鎮江一家制冷民企以80萬元年薪引入一位意大利高級藍領,上海某企業通過獵頭公司以70萬元年薪引入日本技工,江蘇一民企除了高薪留人外,還斥資百萬元為旗下一位印度技工購買保險。目前,各級政府已經開始采取措施,提高技術工人的社會待遇和經濟待遇。各地也紛紛傳出重金聘請高級技工的新聞,但是很多企業的招聘結果都是博士好找,高級技工則有價無市。
青島港集團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設立企業首席技師,每月給予200元至500元的津貼;江蘇省從今年開始每年撥出500萬元設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金,同時,“高級技工學校的畢業生,在江蘇省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試用期、見習期工資待遇及定級工資均參照大專畢業生學歷待遇執行”。
首席工人制度如同“鲇魚效應”,在企業職工中激發出了學技術的風氣。黎明公司還把首席工人定位為目標導向,“長家分離”是員工職業生涯的兩條渠道,“長”是指管理干部,“家”是指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長家分離”改變了員工過去官本位的單一成長路線,使更多技術和技能人才有了合適的成長空間。他們通過企業職工職業技能運動會的比試,獎勵小轎車給連續奪得技能冠軍的人員。
六萬名技工緩解“技工荒”
記者從沈陽市人才工作信息發布會上了解到,沈陽市建立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各類民辦培訓機構為補充,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今年將培養技術工人6.5萬名,其中高技能人才4000人。據沈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介紹,在今年培養的6萬余名技工中,以企業培養、崗位開發為主,占2.7萬人,技工學校輸送2萬人,其余為社會力量辦學緩解“技工荒”。
沈陽現有技術工人約35萬人,通過在職職工培訓、職業技能競賽、開展鑒定機構質量認證等措施,建立一套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體系,暢通了技能人才的成長渠道。今年,沈陽市政府將出臺“有突出貢獻技師、高級技師實行政府津貼辦法”,選擇部分企業開展評選企業“首席技術工人”的試點工作,建設萬人技工學校,今年技工學校計劃招生6000人。
無論政府給予津貼還是企業自發招聘高級技能工人,都暫時突破不了因為缺乏高技能人才帶來的發展瓶頸問題,一位企業管理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首席工人”制改變用人觀
可以引進外資,可以引進先進技術,甚至可以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但不能引進大批的技術工人。比如同樣的手表配件,我國工廠與瑞士工廠組裝出來,就不如人家有競爭力,同樣的汽車品牌、同樣的轎車零件,國內組裝出來的整車,和國外廠家的原裝品質量還是不能比,原因就在具體的制造環節中,我們工人的操作技術跟不上。羅巖一面擦洗著自己的小轎車,一面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首席”這頂令人羨慕的帽子,只是戴在一些關鍵而重要的人物頭上,如今,“首席”的頭銜也戴到了一線普通工人的頭上,應當說這是用人觀念的改變。但是,人們觀念的改變也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首席工人的待遇不是最好,還應有一個待提高的過程。羅巖對記者說,他也聽到過一些同事的議論,因此對待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他也不想過分的張揚,只想低調工作。(梅天磬)
羅巖駕愛車上班
當上首席工人,年薪可以達到10萬元,享受處級待遇!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的首席工人制度,在企業職工中產生極大震動,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首席工人是怎么選出來的?他們的“處級待遇”是什么樣的?黎明公司的首席工人制度,對其他企業有何啟示?
首席工人羅巖的快樂生活
每月幾百元錢工資,工作環境差、活兒又臟又累……以往提起工人,人們腦海中大多是這樣的印象。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耳邊回響著輕音樂,房間里飄著茶香,羅巖一面在電腦上查找資料,一面翻看著技術資料手冊。
羅巖所在單位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黎明公司)。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一線工人,承擔著黎明公司加工中心鏜銑工作。今年只有34周歲的羅巖,早已經是技師職稱,因為在加工中心出色的工作表現,2005年被聘為首席工人專家。
在此之前,“首席工人”制度已經在黎明公司試行,在技術工人中評選出了“首席技能專家”,公司在崗的3名全國勞動模范,其中1人被聘為部長級首席技能專家,2人被聘為處級首席專家。目前公司的技能專家和能手人數已達到了350人左右,年薪最低6萬元,最高達到幾十萬,平均都在10萬元左右。公司工會主席說:“公司許多首席技術專家、能手也和廠長一樣,許多人都買了車,每個月都有300元錢津貼!
除了緊張的工作以外,羅巖業余生活也很豐富。他告訴記者,被聘為首席工人后,掙錢比原來多了,他和家人開車到城市以外旅游的機會也多了。每天開車穿行在這個城市,他感覺很自豪。
年薪十萬、有車、處級待遇
只要技術好,不問學歷和資歷,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各項指標,位居本工種第一、在工作中發揮技術骨干作用、在領導和員工中有較高的認可度等,這樣就能夠成為首席工人。沈陽航天新光廠26歲的青年女工范平告訴記者,爭聘首席工人的目標,對于我們一線的工人是種激勵。而剛剛進入黎明公司工作不久的鄒維興和王傳濱則表示,他們的奮斗目標就是首席工人,所以他們一定會好好工作。
曾有調查顯示,從2002年開始,上海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一線職工工資年均增長6.5%,同期經營者工資增長高達23.9%,這種反差讓一些一線員工開始動搖,做管理掙的多,當工人“沒前途”的想法逐漸蔓延。隨著時間的推移,“技工荒”在一些地方逐漸顯現,熟練技工、中高級技工成了“香餑餑”。黎明公司則更具體地規定“在技工崗位上聘任的首席技能專家(首席工人)享受正處級待遇,一級技術能手享受副處級待遇,二級技術能手享受正科級待遇”。
按照這個待遇,羅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每個月的工資在4000元到5000元之間,除此以外還有“處級待遇”津貼、崗位工資、績效工資、車改政策、采暖費補貼、補充醫療保險、健康體檢、職稱評聘和出國考察培訓等待遇均與同級干部相同,同時每月還享受800元~1500元不等的專家、能手津貼,這些工資和待遇可以讓羅巖每年有近十萬元的收入。羅巖說,自己貸款購買了一輛凱越轎車每天上下班,他覺得只要自己努力工作,當個首席工人比當“干部”要塌實得多。
找博士容易,找高級技工很難
黎明公司工會職工活動工作部的汪鋼部長告訴記者,制造業整體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研力量不強,而是我們技術工人的整體素質水平偏低。他比喻說,好比一個裝備設備,設計和研發水平再高,沒有工人可以生產出來產品,那么,這個裝備設備還是一個低端產品,目前,與先進的裝備制造業相比,我們欠缺的就是這個環節。
曾有報道稱,江蘇鎮江一家制冷民企以80萬元年薪引入一位意大利高級藍領,上海某企業通過獵頭公司以70萬元年薪引入日本技工,江蘇一民企除了高薪留人外,還斥資百萬元為旗下一位印度技工購買保險。目前,各級政府已經開始采取措施,提高技術工人的社會待遇和經濟待遇。各地也紛紛傳出重金聘請高級技工的新聞,但是很多企業的招聘結果都是博士好找,高級技工則有價無市。
青島港集團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設立企業首席技師,每月給予200元至500元的津貼;江蘇省從今年開始每年撥出500萬元設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金,同時,“高級技工學校的畢業生,在江蘇省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試用期、見習期工資待遇及定級工資均參照大專畢業生學歷待遇執行”。
首席工人制度如同“鲇魚效應”,在企業職工中激發出了學技術的風氣。黎明公司還把首席工人定位為目標導向,“長家分離”是員工職業生涯的兩條渠道,“長”是指管理干部,“家”是指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長家分離”改變了員工過去官本位的單一成長路線,使更多技術和技能人才有了合適的成長空間。他們通過企業職工職業技能運動會的比試,獎勵小轎車給連續奪得技能冠軍的人員。
六萬名技工緩解“技工荒”
記者從沈陽市人才工作信息發布會上了解到,沈陽市建立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各類民辦培訓機構為補充,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今年將培養技術工人6.5萬名,其中高技能人才4000人。據沈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介紹,在今年培養的6萬余名技工中,以企業培養、崗位開發為主,占2.7萬人,技工學校輸送2萬人,其余為社會力量辦學緩解“技工荒”。
沈陽現有技術工人約35萬人,通過在職職工培訓、職業技能競賽、開展鑒定機構質量認證等措施,建立一套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體系,暢通了技能人才的成長渠道。今年,沈陽市政府將出臺“有突出貢獻技師、高級技師實行政府津貼辦法”,選擇部分企業開展評選企業“首席技術工人”的試點工作,建設萬人技工學校,今年技工學校計劃招生6000人。
無論政府給予津貼還是企業自發招聘高級技能工人,都暫時突破不了因為缺乏高技能人才帶來的發展瓶頸問題,一位企業管理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首席工人”制改變用人觀
可以引進外資,可以引進先進技術,甚至可以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但不能引進大批的技術工人。比如同樣的手表配件,我國工廠與瑞士工廠組裝出來,就不如人家有競爭力,同樣的汽車品牌、同樣的轎車零件,國內組裝出來的整車,和國外廠家的原裝品質量還是不能比,原因就在具體的制造環節中,我們工人的操作技術跟不上。羅巖一面擦洗著自己的小轎車,一面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首席”這頂令人羨慕的帽子,只是戴在一些關鍵而重要的人物頭上,如今,“首席”的頭銜也戴到了一線普通工人的頭上,應當說這是用人觀念的改變。但是,人們觀念的改變也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首席工人的待遇不是最好,還應有一個待提高的過程。羅巖對記者說,他也聽到過一些同事的議論,因此對待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他也不想過分的張揚,只想低調工作。(梅天磬)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金華:5萬元年薪招不來一名外語導游?
- 下一篇:富士康的工人加班費該由誰來支付?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