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導致局部地區“招工難”
今年以來,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不時出現的“招工難”現象,已經對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造成了影響。
6月7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題小組發布了最新的“關于當前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的分析報告”。報告對當前部分地區農民工短缺問題進行了分析。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該專題小組負責人、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游鈞。
游鈞說,部分地區農民工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基礎原因:農村勞動力供求結構不平衡導致企業“招工難”
所以出現農村勞動力供求結構不平衡的現象,和城鄉就業收入差距、勞動力年齡和性別的需求與供給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游鈞表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勞動力市場供求的地區性變化。過去東部沿海地區對勞動力需求量大,城鄉就業收入的差距能夠吸引大量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跨地區外出就業。近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一批加工產業向內地轉移,不少農村勞動者選擇就地就近就業,而不是出外打工。
勞動力年齡和性別的需求與供給出現差距。企業用人需求中,18~34歲年齡組勞動力始終供不應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7年初的調查表明,近六成的崗位要求年齡在18~25歲之間,近三成的崗位要求年齡在26~35歲之間。在性別方面,對女性勞動力的需求一直高于男性。而在外出勞動者中,青年勞動力特別是女性的比重呈下降趨勢。
企業用工條件和要求與農民工自身素質存在差距。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7年初對企業的調查顯示,37%的新增崗位需要初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近10%的崗位需要達到中級工以上的職業資格。而對農民工的調查則顯示,雖然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農民工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但近半數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培訓,只接受過15天內簡單培訓的占25%,接受過正規職業培訓的僅占13%。
結構失衡:渠道不暢通,信息服務針對性、引導性較差
通則順,順而昌盛。這句話用在勞動力市場上同樣如此。
完整而準確的勞動力供需信息,是實現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對接的前提;信息渠道不暢通,將嚴重影響勞動力流動的效率和有序化程度。但遺憾的是,由于當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信息渠道仍不夠暢通,因而導致了部分地區用人單位招工難、農民工找工難。
我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民辦的職業介紹機構主要分布在城市,信息的發布渠道有限,對農民工流動就業服務的針對性、引導性較差。而農村勞動力獲得外出就業信息的主渠道是親朋好友,這些信息零散且不及時,因此出現供求難以對接和流動的盲目性。
根本原因:勞動力市場調整滯后,部分企業用工理念原地踏步,忽視了勞動者的權益
游鈞表示,一方面,從產品市場看,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狀況比較好,從2003年開始,經濟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0%以上。尤其是外貿出口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勞動密集產業的發展,自然增加了對農民工的需求。但是,由于勞動力市場調整滯后于產品市場的調整,導致局部地區出現“招工難”的現象。
另一方面,從勞動力供求市場看,一些企業仍維持原來的用工理念,沒有看到新生代的農民工有更強的權益意識,對勞動條件、工資福利待遇、工作環境有更高的要求。據了解,目前招工困難的主要是那些條件比較艱苦、經常加班、工資待遇相對較低的企業,而那些待遇較好、管理規范、收入較高的企業依然能夠滿足生產需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今年調查部分農民工春節后不想返回原單位工作的原因時發現,認為“工資太低”的占51%,“加班太多吃不消”的占22%,兩者合計占73%。與2006年相比,由于“工資太低”而不回原單位的農民工,比例上升了8個百分點。
四項對策:解決“招工難”問題需要綜合治理
局部的勞動力短缺和“招工難”既有勞動力市場客觀變化的因素,也有相關企業、勞動者的主觀因素,還有政府工作的因素,因此,需要綜合治理。為此,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題小組從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和建議。
進一步落實政策,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就業。要加強對農民工就業權益的維護力度,妥善解決拖欠工資、工傷、醫療等基本社會保障問題,增強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村勞動者就業的穩定性。要指導企業提高工資福利待遇,改善勞動條件,改變不合時宜的用工觀念和用工標準。要采取措施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加強創業培訓,改善創業環境,形成創業促就業的良性機制。
進一步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滿足企業對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要根據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對已在企業工作的農民工,可與企業聯手進行上崗培訓和技能資格培訓,提升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對中西部地區新成長的勞動力,重點是加強對農村初高中畢業后不能繼續升學的畢業生轉移就業培訓,落實勞動預備制培訓制度,在初高中畢業班中增加職業技能培訓,并享受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掌握職業技能,提高轉移就業能力。
加強信息服務,暢通勞動者求職就業的渠道。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管理服務組織體系,形成服務網絡,使農村勞動者外出務工前,在縣鄉免費得到政策咨詢和就業信息服務;進城求職期間,在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得到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在民辦職業中介機構得到誠信服務。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做好對不同地區職業供求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工作,向社會及時提供準確的職業供求信息和工資價位信息,提高用人單位招聘與勞動者求職匹配效果。
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方式,實現經濟和就業的可持續發展。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出現的勞動力供求不平衡,是市場經濟帶來的一種挑戰,也是一個新機遇。要抓住這一機遇,加快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轉型。東部地區要率先升級,向高新技術發展,因勢利導,淘汰一批高污染、低技術含量、嚴重損害勞動者權益的劣勢企業。中西部地區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機遇,結合產業的梯次轉移,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企業,引導更多的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鄭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