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康代表直言反傾銷并非明智之舉
“中國有句古話,‘溫室里長不成大樹’。沒有競爭,歐洲的企業就不會有發展。入世五年來,我們感覺到中國的市場越來越開放,而歐盟卻越來越保守。”在由中歐貿易官員參與的歐盟貿易救濟工具綠皮書研討會上,奧康集團行政總監周威面對歐盟貿易官員歐委會貿易救濟司司長維尼格直言不諱。
要明確貿易救濟目的
據了解,去年12月6日,歐盟執委會頒布貿易救濟工具綠皮書,并主動邀請中方對其進行評論。而這次由中國商務部主辦的北京研討會正是中歐雙方首次就歐盟貿易救濟措施問題展開的對話。中國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局長李玲、歐委會貿易救濟司司長維尼格以及中外律師、中國企業代表等15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李玲對由歐盟貿易救濟工具帶來的中歐貿易間不和諧因素表示了擔憂。目前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而歐盟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合作伙伴,盡管如此,在2006年歐盟卻是WTO成員國中對中國實施貿易救濟工具最多的,其中反傾銷案件就達到130多起。李玲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生產要素已經跨越國界自由流動,歐盟應該正視貿易救濟工具存在的問題,貿易救濟應該是為了提高競爭力,而不是狹隘的保護主義,更不能違背產業發展規律。
從全球鞋業格局看中歐貿易
受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委托,奧康集團行政總監周威作為第一個中國企業的代表在研討會上發言。他表示,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下,世界各個產業的大分工已逐漸演化出新的格局,產業重心轉移已是正常現象,各個國家都應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自身產業轉型和創新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從外部找原因或者一味地用一些非市場的手段來進行干預和保護。
針對大家都十分關注的中歐鞋類貿易問題,周威表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的制鞋業就因鞋類生產占用勞動力多、人工成本不斷增加、利潤逐漸減少等原因,逐漸向海外開拓新的生產加工基地。因此,世界鞋業的重心也從歐洲和北美轉向遠東,中國大陸就成為了世界鞋業產業轉移的集中地。這種產業轉移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作為一種貿易救濟工具,歐委會應該從全球鞋業發展的格局來看待中歐鞋類貿易現狀,推動各方站在一個公平的舞臺上展開充分的競爭與合作,推動全球鞋業生產力持續發展,這才會使它更具生命力。
“無論是從歐盟還是從中國的角度,歐盟對中國鞋子的反傾銷都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周威說,以西班牙為例,其制鞋企業規模主要集中在3~5人、10~19人或20~49人,200人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而目前中國制鞋從業人員已達220多萬人之多,僅奧康一家就有15000人。對中國鞋子的反傾銷不僅會影響到幾百萬人的就業問題,同時對歐盟影響也會很大,因為反傾銷會直接增加歐盟成員國采購商和消費者購買鞋子的成本,尤其是歐盟制鞋的產業上下游,如做鞋機的企業,他們會失去世界制鞋第一大國中國的市場。所以說,只有合作才是中歐鞋業互惠互利的最佳途徑。歐盟有很好的研發中心,有很強的品牌優勢,中國則可以提供優良的做工技術和較低的制造成本。事實上,歐盟也有許多名牌皮鞋已經選擇在中國設廠或銷售,比如ECCO、Clark等。
溝通結果或將明年見分曉
維尼格認真聽取了中國各方的意見,他表示很高興能聽到中國的聲音。他承認綠皮書的出臺與中國鞋企抗辯歐盟反傾銷有很重要的關系,并認為“中國皮鞋案”確實暴露了歐盟貿易救濟工具中的諸多問題。
據維尼格透露,截至目前,綠皮書已經接到來自歐盟各成員國和第三國政府,以及企業、消費者等方面的近150個反饋意見,但觀點分歧很大,還無法得出具有代表性和一致性的結論。他還表示,歐委會將繼續對反饋結果進行溝通,并在必要時采取下一步行動,最終的溝通結果計劃在明年以白皮書形式發布。
此外,本次中歐對話還圍繞“貿易救濟工具的經濟分析”、“中國企業應訴歐盟貿易救濟調查的瓶頸”、“歐盟貿易救濟工具技術問題”等議題展開了研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