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革樹立名牌才能站穩國際市場
我國人造皮革出口量雖然逐年遞增,平均出口單價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國內企業大多屬于貼牌加工,在國際市場上相互壓價所致。
樹立名牌才能站穩國際市場——淺談我國人造革業的三大問題及建議對策我國皮革資源量、皮革制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據有關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我國包括PU(聚氨酯)人造革、PU合成革和PVC(聚氯乙烯)人造革在內的人造皮革、毛皮及其制品行業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1.6萬家,其中制革企業2300多家。現在,人造皮革行業已成為我國輕工行業中的支柱產業。
造革行業產銷兩旺
據2003年度中國輕工(皮革)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看,近年來,我國人造皮革及其制品業產銷兩旺,出口強勁,出口值連續三年名列輕工各行業之首。2003年人造皮革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103億元,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264億美元,其中出口232億美元。
我國每年輕革產量近5億平方米,占世界總量的20%以上,人工皮革鞋類制品產量近60億雙,占世界鞋類總產量50%以上,皮革產品制造水平迅速提升,制成品的加工水平有了質的改變,人造皮革產品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準,改變了過去只依靠國外進口的局面。
目前國內人造革、合成革生產能力已達35億平方米。其中濕法PU就有150條生產線。在我國合成革的最主要生產基地,年銷售額80億元,占國內市場份額近70%。同時出現了一批龍頭企業,山東煙臺萬華公司是我國最大的合成革生產企業,該公司擁有年產300萬平方米的一條“超細尼龍纖維制品”生產線,產品以運動鞋及男士鞋用革為主,月產約40萬平方米,以國內市場70%,國際市場30%的比例銷售。此外,佛山塑料集團、湖北凱樂集團、湖南安塑集團、大連實德集團、浙江禾欣實業等大型的塑料企業集團也都具有一定的合成革生產規模。
存在問題不容忽視
盡管人造皮革產銷市場發展情況頗佳,但行業內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近兩年我國PU人工皮革的出口大幅度增長,但總體而言簡單勞動的成分稍重些,高附加值、高檔次的產品較少,品牌效應不突出,專業化水平較低,產品結構、花色品種普遍缺乏競爭力。廣東省皮革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建新認為,廣東人造皮革企業品牌意識淡薄,不少老板不愿意在品牌傳播上花“虛錢”,缺乏品牌長遠規劃;另外,租牌、借牌現象盛行,嚴重干擾了本土人造皮革品牌的發展。
其次,個別地方皮革重復建設現象十分嚴重。如以“三革”為主要材料的晉江鞋業,3000多家的鞋廠,近三年來,有數百家鞋廠被注銷或倒閉,又有數百家新的鞋廠加入競爭行列。一些不具備規模化生產又無品牌的企業,干了一、二個月或倒閉或退而幫別人加工,造成極大損失。由于企業無序競爭加劇,競相壓價、降價現象相當嚴重,造成我國皮革出口雖然逐年遞增,平均出口單價卻有不同程度地下降。福建莆田有一家PU革皮具出口企業,據介紹,2003年產品出口數量比上年增長20%,而出口平均單價卻降了10%左右,這家公司林總經理說,實際上2003年和2002年收益持平,并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相互壓價所致。
再次,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問題仍需高度重視。目前我國制革行業年排放廢水7000萬噸以上,僅次于造紙業,特別在一些制革企業集中地區,水質污染現象較為嚴重。另外,做國際貿易,要關注和熟悉國際貿易慣例、貿易協定條約,以及反傾銷、技術壁壘和非技術壁壘的一些常識、規則。目前,不少企業對這方面的問題不了解或不熟悉,甚至有的企業至今還不知道是什么回事。
行業發展亟待“變法”
針對上述情況,業內人士指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皮革行業要想在國內外市場上站穩腳跟,就必須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走品牌化發展戰略,在工藝改造、產品開發應用新技術、產品結構多樣化上下工夫,在質量上上檔次,設計出具有創新性的皮革產品,創出自己品牌,才會得到消費者青睞、穩固已有的市場份額,增強自身競爭實力,進一步占領市場。
另外,針對國際市場,人造皮革行業要建立優質原料基地,政府和行業協會加強信息引導和行業規劃,引導企業加大出口營銷、資本輸出的比重,促進企業境外辦廠,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貿易格局。對于出口產品可能出現各種問題,企業要強化超前意識,建立行業預警機制,學會運用國際規則,熟悉國際貿易中有關規定,進行科學管理,并提供可信的公司資料、財務賬目。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企業應變能力,即便在國際市場遇到反傾銷,企業也可處于一個比較有利的環境,以維護我國產品的正當利益。
- 上一篇:“商道”是品牌持續成長之道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