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營銷:為什么要說不
emile寫了一篇博客營銷,我也看過《博客營銷》這本書。我在今年上海交大主辦的首屆全球傳播論壇上提交過一篇小小的論文:BlogMedia:一種鏈式傳播的行銷媒介。這篇文章我稍后兩天會全文貼出。
不過,本篇日志的重點不是講如何進行Blog營銷,而是講為什么不進行Blog營銷。
首先要說明的是,Blog營銷,不是blog進行營銷。所以,某個人開一個Blog然后成為紅人,不是blog營銷真正該關心的。確切地說,應該是這樣的:A品牌,利用B/C/D…等等blog將其品牌知名度(或者叫意識占有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這個定義出發,品牌利用BSP進行blog營銷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獨立Blog的聚合程度遠遠小于某個BSP。
在我看來,Blog營銷比較適合公關和市場,而不是銷售。Blog的傳播方式,我更愿意看成是人際傳播,而非大眾傳播。Blog營銷的好處是品牌傳播比較深(相對于電視那種十秒鐘廣告而言),但壞處是見效慢。利用blog來促進銷量,有點癡人說夢。
但利用blog來促進用戶量是可能的。比如我在blog上推薦某種網絡免費服務,會讓我的讀者們也去試用一下。不過,我以為,利用側邊欄的widget是更好的促進用戶量的方式。我始終認為,blog的側邊欄是廣告的黃金地段。
但更關鍵的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管理上的需要。
傳媒經濟學中的管理分支,其實更象是管理者心理學。我愿意花費一點筆墨來解釋一下。
A品牌,品牌總監是張三,品牌經理是李四。李四和鄙人是很好的朋友,他也很認同我的blog營銷觀點,愿意花費一點成本來做一場blog品牌公關活動。我鼓動了一幫blogger來寫一些關于這個品牌的日志,這些blogger不能算是很知名的blog,大部分的人,其閱讀群體大致在1000人左右。假定這些blogger總數是100人,這次的傳播覆蓋量理論上,10萬人是底數。
到了月底,李四述職報告上說,本月工作是發動了一場blog品牌營銷活動,花費成本2萬元。張三看到后,就把李四叫到辦公室:請問李經理,你發動的這場活動在哪里?我看不到啊。
李四答:是這個blog,是那個blog。
張三一臉的不悅。這都是些什么家伙,我從來沒聽說過。你為什么不利用一下更有號召力的媒介?
李四說:這不是很經濟實惠嘛!而且,傳播深度很深的。這些blog的讀者們天天讀這些blog,很有號召力的。
張三開始皺眉了。心里問候了一下李四的母親,說:你如何證明這些blog很有號召力?
李四指著那些rss訂閱圖標說:看,他們的訂閱數都有500人左右。每天的訪問IP也有500個啊。
張三更生氣了。什么破訂閱數?什么意思?我不明白。但在下屬的面前,這個問題一問顯得有點弱智。至于每天訪問IP500個?鬼扯罷,我從來沒聽說過這些blog的存在。
結論點一:讓一個人承認他從來沒聽說過的東西的價值,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張三表達的方式是:對不起,我們的品牌是很優秀的,我們也有很多的公關營銷預算。我不需要李經理幫我省錢。2萬塊,少是比較少,但如果沒有效果,等于沒有。20萬,多是比較多,但如果有效果,那就是值回票價。
李四默然。從今往后,他永遠的選擇網絡媒體是:新浪。因為當他的上司張三看到新浪高高漂浮的banner時,這個世界,就安靜了。而我,從此和李四一起是喝喝小酒,看看女孩子以外,就再無共同的話題。
結論點二:blog營銷這種口碑營銷的方式,缺少一眼能發現的實證,讓品牌總監們看到。廣告這個行業,天然就是個忽悠行業。忽悠都忽悠不好,玩廣告是很危險的。
blog營銷的背景完全不同。套用一句不太適當的話,就是參與者們沒有“集體的記憶”。大家都知道新浪首頁的banner會被人看到。這就是集體記憶。究竟多少人能看到,這不是重點。而blog們?
在這個blog上投一個廣告,哪怕只要100塊,品牌總監們樂意嗎?
ItTalks?哪個傻冒啊,給他錢?我瘋了不是?
- 上一篇:騰訊公司打響體育營銷戰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